《中醫詞典》解釋「留滿否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滿否塞

「留滿否塞」為中醫病狀名詞,指人體氣機壅滯,導致脘腹脹悶、堵塞不通之感。此症多因脾土虛弱,運化失司,氣血津液輸布失常,致使濁陰不降、清陽不升,形成滯塞之態。

理論淵源

《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及:「卑監之紀,是謂減化……其病留滿否塞,從木化也。」指出土氣不足(卑監之紀)時,脾土運化功能減退(減化),氣機升降受阻,因而出現「留滿否塞」之症。明代醫家張景岳進一步註解:「(此)土不足而脾不運也」,強調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虛失運,土虛木乘,肝氣疏泄過度或失調,加劇中焦壅滯。

病機與證候特點

  1. 脾虛為本:脾主運化水穀,若脾陽不振或氣虛,則水濕停聚,氣機壅滯,表現為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或伴有大便溏滯不爽。
  2. 肝鬱為標:五行中「木剋土」,肝氣鬱結或橫逆犯脾,可加重中焦氣滯,症見脅脹、噯氣、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
  3. 痰濕瘀阻:脾不化濕,久則生痰,痰濕與氣滯互結,可能形成有形之邪,如積聚、痞塊,進一步阻塞氣血運行。

相關典籍延伸

  • 《黃帝內經》強調「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與「留滿否塞」之脾虛病機相呼應。
  • 《醫宗必讀》提出「治脹貴補脾」,主張以健脾益氣為主,佐以疏肝理氣,如用六君子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

辨證要點

臨床需區分虛實:

  • 實證:脹滿拒按、噯氣頻作、苔厚膩,多因氣滯、食積或濕熱內蘊。
  • 虛證:脹滿時輕時重、喜溫喜按、神疲乏力,屬脾陽不振或氣虛不運。

此症常見於現代醫學所述之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然中醫治療首重調理氣機,恢復脾升胃降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