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氣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氣法
留氣法為針刺手法之一,屬傳統中醫針灸技術,首載於《針灸聚英》,亦稱「流氣」。此法主要用於治療氣機鬱滯、痃癖症瘕(如腹中積塊)等實證,其操作特點在於分層行針,結合提插補瀉,以達到破氣散結之效。
操作步驟
- 進針七分:
先將針刺入穴位約七分深處,行「緊按慢提」手法九次。緊按慢提屬補法,按壓時用力而迅速,提針時輕緩,以激發經氣。 - 提氣至一寸:
待得氣後,將針提至一寸深處,略作伸提動作(微微上提),促使氣行。 - 復返原處:
隨後將針退回至七分深處,反復施行上述操作,形成氣機的往復調動,以破除局部氣結。
理論依據
留氣法結合了「陽中隱陰」的思維,先於淺層(七分)行補法,再深入(一寸)微調氣機,符合《金針賦》所述「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的原則。其核心在於通過分層刺激,引導經氣由淺入深,疏通氣血壅滯,尤其適用於氣滯血瘀形成的痃癖(如腹腔硬塊)、症瘕(婦科積聚)等病證。
臨床應用
此法強調「氣來深刺,提針再停」,透過反復提插與停針候氣,加強氣血的流通與消散作用。明代醫家楊繼洲於《針灸大成》進一步闡釋,留氣法能調和營衛,適用於陰陽失調、氣結不散之證,若配合灸法,可增強溫通效果。
與其他手法的區別
- 與提氣法比較:提氣法主用於虛寒證,以溫補為主;留氣法則偏重破散實邪。
- 與納氣法比較:納氣法著重引氣歸原,而留氣法專攻氣結之滯。
留氣法體現了中醫針刺手法中「分層調氣」的細膩操作,結合補瀉之勢,成為治療氣滯實證的重要技術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