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瘦不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瘦不移

「留瘦不移」為中醫經典《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載之病機術語,指病邪久滯體內,致使患者形體日漸消瘦,然病勢未見傳變他處之病理狀態。此概念強調「病氣淹留」與「形損而證不移」之特點,反映邪正相持、纏綿難癒之特徵。

病機與表現

  1. 邪氣留滯
    病邪(尤以「奇邪」為著)深伏經絡臟腑,未循常規傳變,反與正氣膠著難解。如風寒濕邪久客筋骨,或痰瘀互結內停,皆可致氣血壅遏,營衛失和。
  2. 形體消瘦
    因邪阻氣機,脾胃運化受擾,水穀精微不得輸布,肌肉失養,故見「形容減瘦」。此與虛勞之羸弱不同,乃實邪內阻所致之「因實致虛」。
  3. 證候固定
    病位與症狀長期無明顯變化,如局部疼痛、痞塊或寒熱交作等持續存在,符合王冰注「證不移易」之述。

治法與應用

《內經》提出「節而刺之」的治療原則,即分階段、循序調治:

  • 繆刺法
    針對奇邪客於大絡,病在左取右、病在右取左,以通調氣血。
  • 節級調養
    先以藥食扶助正氣,待機體稍復,再施針刺或攻邪之法,避免貿然峻攻反傷根本。後世醫家延伸此理,對慢性癥瘕、頑痹等病,常採「攻補兼施」「緩消漸散」之策。

與相關概念辨析

  • 區別於「傳經」
    傷寒六經傳變或溫病衛氣營血傳遞,皆屬病邪動態發展;「留瘦不移」則突出邪留局部之相對靜態。
  • 不同於「虛損」
    虛證之瘦弱多伴氣血陰陽皆虧,而此證以邪實為主,消瘦乃繼發表現,治當以祛邪為先。

此術語體現中醫對疾病「滯」與「變」的細微觀察,臨床須辨明邪正消長,方能「養而刺之,漸次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