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血
在中醫學中,「留血」指血液因運行不暢而停滯於經脈或組織之間,屬「瘀血」範疇之一。其概念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及針刺治療時,若操作得當則「必無留血」;《素問·調經論》亦言「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說明留血的形成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留血的成因
- 氣滯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若情志鬱結、氣機阻滯,可導致血行不暢,積而成瘀。
- 寒凝血瘀:寒邪客於脈中,血脈收引凝澀,如《內經》所言「血得寒則凝」。
- 熱灼血瘀:熱邪煎熬津血,使血液黏稠而滯留,或迫血妄行而溢於脈外。
- 外傷內損:跌打損傷或內傷積聚,致使血脈破裂,離經之血未能消散,蓄積成瘀。
留血的病理表現
留血停滯於不同部位,可引發相應病證:
- 經脈留血:局部疼痛如針刺,痛處固定,夜間加劇,或見肌膚甲錯、面色晦暗。
- 臟腑留血:如瘀阻心脈則胸痹,瘀滯肝絡則脅下積塊,蓄於胞宮則月經不調、經血夾塊。
- 孫絡留血:細小絡脈瘀阻,可見皮膚紫斑、舌下絡脈青紫怒張。
留血的治療原則
中醫以「活血化瘀」為大法,根據病機配伍行氣、溫散、清熱等法。經典方劑如:
- 血府逐瘀湯:治胸中瘀血,氣滯與血瘀並見者。
- 桃核承氣湯:針對下焦蓄血,兼熱結者。
- 溫經湯:適用於寒凝血瘀,尤見於婦科諸疾。
此外,針灸可選取血海、膈俞、三陰交等穴,以調氣行血;刺絡放血法則直接祛除絡脈瘀滯,如《內經》「急取誅之」之意。
留血作為中醫病理產物,其辨證需結合四診,細察舌脈(如舌質紫暗、脈澀),並與「痰飲」「氣鬱」等兼夾證候區分,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