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飲

定義與病因
留飲為中醫痰飲病證之一,指水飲之邪停滯體內,久留不散所致。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相關,如酒後過量飲水,或脾陽虛弱,運化失職,致水濕內停,凝聚成飲。此病邪滯留部位不同,症狀各異,臨床需辨證論治。

古籍論述

  1. 《諸病源候論》:指出留飲因「飲酒後飲水多」,水氣停滯胸膈,不得宣散,症見脅下痛、短氣、口渴。
  2. 《金匱要略》:詳述留飲的辨證要點:
    • 心下留飲:背部局部寒冷如掌大。
    • 脅下留飲:疼痛牽引至缺盆,咳嗽時加重。
    • 胸中留飲:呼吸短促、口渴。
    • 四肢留飲:關節疼痛,脈沉。
  3. 《醫醇賸義》:強調留飲「留而不去」的特性,症見心下痞滿、呃逆、頭暈,並提出方劑「芎歸桂樸湯」以溫化水飲。

病位與症狀

  • 胸膈:氣機受阻,見胸悶、短氣。
  • 脅下:經絡不通,痛引缺盆。
  • 腎經:水飲下注,致陰囊或足脛浮腫。
  • 四肢:浸淫關節,歷節疼痛,屈伸不利。

病機分析
留飲屬陰邪,易傷陽氣,久留則阻滯氣血運行。其脈多沉,反映病位在裏;若兼弦脈,提示飲邪內結。水飲停聚局部,可影響臟腑功能,如胸陽不展、脾失健運等。

治法與方藥

  1. 逐飲扶正
    • 短期以溫陽化飲為主,如《金匱》「甘遂半夏湯」攻逐水飲,或「苓桂朮甘湯」健脾利水。
    • 若兼氣滯,可加枳實、厚朴行氣消痞。
  2. 固本培元
    • 後期宜健脾溫腎,選用「附子理中湯」或「真武湯」,強化水液代謝功能。

相關概念
留飲與「痰飲」「懸飲」「溢飲」等同屬廣義痰飲病,然留飲特徵在於病程纏綿、固定不移。臨床需與「水腫」「癥瘕」鑑別,後者多伴隨明顯形質變化。

總結
留飲之辨證,首重病位與兼症,結合脈象與體質,分階段施治。古籍理論與臨床經驗並重,方能精準祛邪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