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劉禹錫>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劉禹錫與中醫驗方之貢獻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唐代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為著名文人、政治家,亦通醫理。其官至禮部尚書,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除文學成就外,劉氏深諳醫道,尤重簡便驗方之蒐集與應用,並將畢生所集藥方編纂為《傳信方》兩卷,惜已散佚,然部分內容仍見於後世醫籍援引。
醫學思想與實踐
劉禹錫受唐代「方書整理」風氣影響,主張「以簡御繁」的療疾原則,推崇民間經驗方,強調「驗、便、廉」三大特點。其《傳信方》所載方劑多取材於日常可見藥材,如蔥、薑、醋、茶等,並融合文人醫家特有的實證精神,注重臨床療效之真實性。例如:
- 蔥豉湯:以蔥白與淡豆豉配伍,用於風寒初起之輕症,取其辛溫解表之效,後世《肘後方》亦收錄類似方劑。
- 醋製藥物:善用醋為藥引,如醋煎中藥以增強散瘀止痛之效,此法常見於唐代傷科驗方。
哲學與醫學的結合
劉氏提出「天人交相勝」的哲學觀,認為人體與自然相互影響,疾病成因與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此思想反映於其醫學主張中,如強調順應四時調養,並在《傳信方》中收錄時令防病方,如夏季避暑飲、冬季溫補食療等,體現「治未病」的中醫預防理念。
對後世影響
雖《傳信方》原書失傳,但宋代《證類本草》、明代《普濟方》等醫籍均轉引其內容,可見其方劑之實用性廣受認可。劉禹錫融合文人修養與醫家實踐,為唐代「儒醫」傳統之代表,其重視簡效驗方的思路,亦影響後世民間醫學的發展。
(註:本文以現存文獻為基礎,結合唐代醫學背景與中醫理論析論劉禹錫之醫藥貢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