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狐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狐惑

病名源流

產後狐惑一證,首見於清代陳笏庵所著《胎產秘書》,其後王實穎於《廣嗣五種備要》中對此證有更詳盡之論述。此證之名取義於《金匱要略》中「狐惑病」之概念,然專指產後婦女所患之特殊類型。

病證特徵

此證主要表現為前後二陰與口腔、咽喉部之潰瘍病變。中醫以「狐」喻指前後二陰之潰瘍,以其病位隱蔽如狐之性;「惑」則形容口咽潰瘍致言語飲食困惑難安之狀。產後狐惑較之一般狐惑病,更兼產後氣血雙虧之特點。

病因病機

此證之形成,乃因產後元氣未復,腠理疏鬆,外感寒邪乘虛而入。邪氣由表入裡,從寒化熱,與體內濕濁相搏,結為濕熱毒邪。濕熱鬱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蘊結下焦,腐蝕黏膜,甚則化生蟲蝕,此為病機關鍵。

王實穎特別指出:「產後狐惑癥乃外感傷寒,邪傳入里,寒變為熱,里又不清,則濕熱結為陰毒,流註大腸。」強調此證乃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候。

證候表現

主要見證包括:

  • 前陰或後陰黏膜潰瘍,或瘙癢難忍
  • 口腔、咽喉部多發性潰瘍,疼痛妨礙飲食
  • 或伴發熱、身重疲乏等全身症狀
  • 舌質多淡而胖,或有齒痕,苔白膩或黃膩
  • 脈象多見細弱或濡數

治療原則

王實穎強調:「忌用柴、梔、芩、連、知、柏、丹皮涼泄藥物,遏郁寒邪,引賊入室。」此因產後氣血兩虛,過用寒涼恐更傷正氣,使邪氣深陷。

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主,宜選:

  • 十全大補湯:氣血雙補,托毒外出
  • 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健脾化濕
  • 必用人參以大補元氣
  • 可酌加文蛤(清熱利濕)、大胡麻(潤燥解毒)等藥

與一般狐惑病之區別

產後狐惑與《金匱要略》所述之狐惑病雖症狀相似,然有以下區別:

  1. 發病基礎不同:前者必有產後氣血虧虛之前提
  2. 病機側重:產後狐惑更強調寒邪入裡化熱之轉化過程
  3. 治療差異:產後狐惑禁用過度寒涼,而一般狐惑病可酌用清熱解毒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