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飲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飲咳

留飲咳為中醫病名,屬痰飲咳嗽之一類,因飲邪久留於肺,阻滯氣機,肺失宣降所致。此證首見於《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後世醫家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亦有補充論述。

病因病機

留飲咳之成因,多因外感寒濕,或脾陽不足,水液運化失常,聚而成飲。飲邪停聚於肺,阻礙肺氣宣發肅降,故發為咳嗽。其特點在於「留飲」為患,邪氣纏綿難去,病程較長,且易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1. 咳嗽特徵
    • 咳嗽劇烈,咳時不得平臥,須引頸伸項以緩解,甚則咳聲緊促,如小兒驚掣之狀(《備急千金要方》)。
    • 咳嗽時牽引脅下或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咳後痛勢稍緩(《金匱要略》)。
  2. 兼症
    • 胸中滿悶,咳痰量多,質稀或稠黏。
    • 若飲邪化熱,可見咳痰黃稠、煩躁;若寒飲內盛,則痰色白滑、畏寒。

證候分析

留飲咳屬「痰飲病」範疇,其病位在肺,涉及脾腎。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主水液代謝。若三焦氣化不利,水飲內停,上犯於肺,則肺氣上逆而咳。飲邪留滯,阻遏氣血,故見胸脅疼痛;咳時氣機震動,暫通水飲之結,故痛勢暫緩。

治療原則

以「溫化水飲、宣肺止咳」為主,依證型加減:

  1. 寒飲伏肺
    • 方用小青龍湯(《傷寒論》),溫肺化飲,解表散寒。
    • 若飲邪壅盛,胸脅支滿,可選苓甘五味薑辛湯(《金匱要略》)。
  2. 飲鬱化熱
    • 方用木防己湯(《金匱要略》),清熱化飲,通陽利水。
  3. 懸飲內結
    • 若咳引脅痛、呼吸不利,可用十棗湯(《傷寒論》)攻逐水飲,但須慎用於正虛者。

古籍論述

  • 《金匱要略》指出:「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強調飲邪留滯與氣機不暢之關係。
  • 《外台秘要》載支飲咳嗽兼胸中痛者,以十棗湯峻下逐水,適用於實證。

相關概念

留飲咳與痰飲咳嗽支飲等證相關,但留飲特指飲邪久留局部(如肺、脅下),病勢較深。臨床需辨別痰之寒熱、臟腑虛實,方能精準施治。

(按: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