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者攻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者攻之」中醫治法詳解

「留者攻之」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並列,屬「治則八法」中「攻法」的具體應用。其核心在於針對病邪停滯、氣血瘀滯或病理產物積聚的病症,以攻逐、消散之法祛除有形或無形之邪,恢復機體通暢。

理論基礎

  1. 病機特點

    • 「留」指病邪或病理產物停滯不行的狀態,如痰飲、瘀血、食積、寒凝、濕阻等,其特徵為「結聚不通」。
    • 《內經》強調「不通則痛」,凡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日久可形成癥瘕、痞塊、水腫等實證,需以「攻」法破除滯礙。
  2. 與其他治法的區別

    • 「結者散之」:側重氣機鬱結(如肝氣鬱滯),以疏導為主;
    • 「留者攻之」:針對有形之邪留滯(如瘀血、燥屎),需更峻猛的攻逐手段。

臨床應用

  1. 適應證候

    • 痰飲留滯:如胸脅積痰(類似胸腔積液),用十棗湯逐水;
    • 瘀血內結:如婦人經閉、癥瘕,以抵當湯、大黃䗪蟲丸破血消癥;
    • 腸腑壅塞:陽明腑實證,以大承氣湯攻下燥屎;
    • 寒濕凝滯:如寒疝腹痛,以天台烏藥散溫通攻積。
  2. 用藥特點

    • 多選用峻烈或走竄之品,如大黃、芒硝(瀉下)、甘遂、芫花(逐水)、虻蟲、水蛭(破血)。
    • 強調「中病即止」,因攻伐之劑易傷正氣,需配伍扶正藥物(如人參配甘遂的「甘遂半夏湯」)。

經典文獻佐證

  • 《傷寒論》中「下法」即體現「留者攻之」,如「腹滿痛,繞臍痛」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 《金匱要略》治療「水氣病」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而對頑固水飲則用「攻逐」之法。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部分「留者攻之」的機理可對應現代病理概念,如:

  • 瘀血證與微循環障礙、血栓形成相關,活血化瘀藥(如丹參、紅花)能改善血液流變學;
  • 攻下法在急腹症(如腸梗阻)中通過促進腸蠕動解除梗阻,體現「通因通用」思想。

此治法彰顯中醫「以通為用」的治療哲學,需嚴格辨證,區分實邪留滯與正虛標實,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