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針
定義
留針乃針灸治療之重要技法,指將毫針刺入腧穴後,留置於穴位內至預定時間再行起針之過程。此技法源自《黃帝內經》,為中醫針灸治療之基礎操作。
歷史淵源
《素問·針解篇》明確記載:「刺實須其虛者,留針。」指出治療實證疾患時,可運用留針之法以達瀉實之效。《靈樞·終始》亦云:「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說明留針時間長短需因病而異。
作用機理
- 調氣作用:通過持續刺激經絡,調和營衛氣血
- 候氣作用:等待經氣至而施以補瀉手法
- 積效作用:延長針刺效應,增強治療效果
臨床應用
適應病症
- 痛證:如頭痛、腰痛、關節痛
- 痺證:各種風濕痺痛
- 急症:如急性扭傷、膽絞痛
- 慢性病:如失眠、消化不良
留針時間
- 一般病症:15-30分鐘
- 慢性頑疾:可延長至數小時
- 特殊針法:如耳針、皮內針可留置數日
操作方法
- 基本留針:針刺得氣後靜置不動
- 間歇行針:留針期間每隔5-10分鐘行針一次
- 配合療法:
- 溫針:針柄加艾灸
- 電針:連接電針儀
- 激光針:配合激光照射
補瀉運用
- 補法:短時間留針(5-15分鐘),輕刺激
- 瀉法:長時間留針(30分鐘以上),強刺激
- 平補平瀉:中等時間留針(20-30分鐘)
特殊留針法
- 動氣留針:囑患者活動患處
- 候氣留針:等待經氣至而施術
- 埋針療法:如皮內針、耳針之長期留置
理論依據
《針灸大成》云:「留針者,凡出針至於天部,入針至於地部,須在皮膚肌肉間徐徐容留,令營衛宣散,方可出針。」說明留針可使經氣流通,陰陽調和。現代研究顯示,留針能延長針刺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影響內分泌及免疫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