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留針補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留針補瀉
留針補瀉是針刺手法中重要的補瀉方法之一,指通過控制留針時間長短與針刺操作方式來達到補虛瀉實目的的技術。此法源自《黃帝內經》,是傳統針灸治療中調節經氣運行的核心手法。
補法留針
補法留針主要用於虛證,其操作要點在於「靜以久留,待氣至為度」。當針刺入穴位得氣後,醫者應保持針體靜止不動,讓患者處於安靜狀態,等待經氣自然聚集。《素問·離合真邪論》描述此過程為「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形象地比喻如同等待尊貴客人,需耐心靜候。
補法留針的關鍵在於:
- 留針時間相對較短
- 得氣後僅作輕微捻轉
- 氣至後即出針,不刻意追求強烈針感
- 出針時迅速按閉針孔,防止正氣外泄
瀉法留針
瀉法留針主要針對實證,其操作特點為「動以久留,待邪散盡」。《素問·針解篇》明確指出:「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強調通過持續的針刺刺激促使邪氣消散。
瀉法留針的技術要領包括:
- 留針時間較長,通常超過補法
- 得氣後持續施行捻轉、提插等手法
- 待患者感覺病所舒適或症狀減輕後方可出針
- 出針時搖大針孔,不立即按壓,使邪氣有出路
理論基礎
留針補瀉法的理論依據建立在經絡氣血運行規律之上:
- 補法通過靜留促使衛氣聚集,激發人體自愈機能
- 瀉法通過動留促進經氣流動,疏通瘀阻,驅邪外出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強調無論補瀉,都以得氣為前提。留針時間的長短需根據:
- 病情輕重
- 體質強弱
- 氣候寒溫
- 經脈深淺等因素靈活調整
臨床應用時,常配合呼吸補瀉、開闔補瀉等手法,形成複合補瀉效應。對寒證、虛證多用補法留針,熱證、實證則宜瀉法留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