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琉璃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琉璃胎

琉璃胎為中醫婦科病證名,屬妊娠水腫範疇,又稱「子腫」。此症多見於妊娠五六月後,孕婦出現肢體、面目浮腫,狀如水氣氾濫,故而得名。其名稱源自民間形容胎兒如琉璃般脆弱,需謹慎調治,反映古人對妊娠病理的觀察與比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琉璃胎的成因與妊娠期間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主要涉及脾、腎二臟功能不足,以及氣滯水停:

  1. 脾虛濕盛:脾主運化水濕,若孕婦素體脾虛,妊娠後氣血養胎,脾氣益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而成腫。
  2. 腎陽不足:腎為水之下源,主氣化。若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內停,外溢為腫。
  3. 氣機鬱滯:妊娠後胎體漸長,阻遏氣機,三焦水道不利,水濕停聚而發為腫脹。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下肢、足踝浮腫,按之凹陷,甚則延及腹部、面目。輕者僅覺肢體沉重,重者可伴胸悶氣短、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濡滑等症。

古籍論述
《女科玉尺》明確記載:「妊娠五六月以來,浮腫如水氣者,名曰子腫,俗呼琉璃胎。」指出此症與水氣病相似,需與其他水腫鑑別。歷代醫家強調「胎水」之治當以健脾滲濕、溫腎利水為主,佐以理氣安胎,避免過用峻下逐水之品,以免損傷胎元。

辨證要點
中醫辨治琉璃胎,首重虛實分型:

  • 脾虛型:腫勢緩,按之如泥,伴食少便溏,治宜健脾利水,方選白朮散加減。
  • 腎虛型:腫甚腰以下,畏寒肢冷,治宜溫腎化氣,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化裁。
  • 氣滯型:腫隨情緒波動,胸脅脹滿,治以理氣行滯,方選天仙藤散加減。

琉璃胎反映中醫對妊娠生理病理的整體觀,其治療需顧護胎氣,調和氣血,體現「治病與安胎並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