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硫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硫黃,古稱「石留黃」,為礦物硫磺(Sulfur)之天然結晶體,屬中醫外丹術與臨床用藥之重要礦物藥材。其色黃而質脆,具特殊臭氣,遇火易燃,呈藍色火焰,自古為道家煉丹術常用原料,《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其「能化金銀銅鐵奇物」。
性味歸經
味酸,性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其溫熱之性尤峻烈,善走竄透達,《本草綱目》載其「大熱純陽,能補命門真火不足」,故為歷代醫家治療沉寒痼冷之要藥。
炮製與應用
傳統須經「蘿蔔煮」、「豆腐煮」等法炮製以減毒性。生硫黃多外用,治疥癬濕疹,如《肘後方》以硫黃研末,麻油調塗;制硫黃則內服,主治命門火衰所致腰膝冷痛、陽痿遺精,常配伍鹿茸、補骨脂,如《和劑局方》之金液丹。另可溫腎通便,治虛冷便秘,《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硫丸即以半夏配硫黃,專療老人虛秘。
古籍考據
道家丹道文獻尤重硫黃,《抱樸子內篇》詳載其與曾青等礦物共煉之法;《雷公炮炙論》強調其須「以甘草湯煮過」方可入藥;《本草衍義》則指出「世之人蓋以用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垂命欲盡,服之無不效」。
配伍禁忌
硫黃為純陽之品,忌與芒硝、玄明粉等寒涼藥同用,陰虛陽亢者尤當慎之。其毒性與火氣相感,故古方多佐以陰柔之品制其悍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