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硫朱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硫朱灸,又稱香砂灸,為傳統中醫灸法之一,屬隔藥灸範疇。此法首見於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丹藥火」條目,其製法與應用具有鮮明的溫通特色。
藥物組成與炮製 依古法記載,取真麝香一錢(約3克)、水飛硃砂二錢(約6克)、純淨硫黃三錢(約9克),三味分研極細末。先以文火鎔化硫黃,離火後速入麝香、硃砂,於光潤石板上攤壓成薄片,待冷凝後切作米粒或碎米狀小塊,密封貯藏以防藥氣散逸。近代改良製法則以精製硫黃六錢(約18克)、硃砂細粉五錢(約15克)配製灸錠,便於臨床取用。
操作要領 施灸時將藥粒置於選定腧穴或痛點,以線香引燃。待其自然燃盡後,藥灰留置皮膚上不作清理。成人每穴用一粒,體弱老者及小兒減半。此法兼具直接灸的溫灼刺激與藥物透皮吸收雙重功效。
作用機理 硫黃性溫味酸,歸腎、大腸經,具補火助陽、溫經通絡之效;硃砂甘微寒,入心經,能鎮驚安神,與硫黃相伍可制其燥烈;麝香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絡,三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活血定痛之功。其燃燒時產生的藥性離子可深透經筋,尤善驅逐沉寒痼冷。
臨床應用 主要適用於三類證候:一為風寒濕邪痺阻經絡所致之關節冷痛、屈伸不利;二為跌撲損傷後氣血瘀滯之頑固疼痛;三為中焦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泄瀉。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尤具溫煦之效。
此灸法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通過經穴刺激與藥性協同作用,達到溫通經脈、散寒除濕的效果。其藥材配伍彰顯中醫「制性存用」的炮製智慧,使硫黃的溫熱之性得硃砂寒性調和,麝香引經報使,共成溫通而不燥烈之特色療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