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汗雨不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汗雨不止
病證名,首見於清代徐大椿所著《女科指要》。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虧虛,心腎不足,導致津液失於固攝而外泄。臨床表現為汗出如雨,伴隨氣短懶言、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屬中醫「產後汗證」範疇。
病因病機
產後氣血驟虛,尤以心腎兩臟受損為主。心主血脈,腎主藏精,心腎氣虛則無力統攝津液,加之產後腠理疏鬆,營衛不和,故汗液外泄不止。此外,若產婦素體陰虛,或產程失血過多,陰血虧耗,虛熱內生,迫津外泄,亦可加重汗出。
辨證論治
此症以心腎氣虛為本,治療當以養心益腎、固表止汗為主,常用方劑如人參棗仁湯(組成:人參、酸棗仁、五味子、茯神、當歸身、甘草、山茱萸、烏梅)加減,並佐以牡蠣散斂汗固表。若兼見陰虛內熱,可酌加生地、麥冬以滋陰清熱;若氣虛甚者,可增黃耆、白朮益氣健脾。
中醫理論延伸
從經絡角度而言,汗為心之液,而腎主五液,故汗證與心腎關係密切。《黃帝內經》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產後陽氣虛弱,陰不內守,陰陽失調,故汗液妄泄。此外,肝主疏泄,若產後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亦可能影響氣機升降,間接導致汗出異常,此時可配合疏肝理氣之品,如柴胡、白芍等。
其他相關方劑
除人參棗仁湯外,臨床亦可選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或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固表止汗,隨證加減。若腎陽虛衰,汗出清冷,可配伍附子、肉桂溫補腎陽。
此症需與「產後中暑」、「陰虛盜汗」等鑑別,治法各異,故臨床須詳辨病機,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