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瘤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瘤病

瘤病為中醫學重要病名,首見於《靈樞·九針論》:「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其概念涵蓋兩大範疇:

一、廣義之瘤病

指邪氣久留經絡所形成的痼疾。「瘤」字本義為「留滯不去」,凡氣血瘀阻、病邪纏綿難愈之疾,皆可稱瘤病。此類病症多因:

  • 外邪客絡:四時不正之氣(八風)侵襲經脈,與氣血搏結
  • 內傷積滯:情志鬱結、飲食不節致氣機壅塞,久而成形

二、狹義之腫瘤

《聖濟總錄·癭瘤門》詳述:「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也……鬱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其特徵如下:

  1. 病機特點
    • 氣滯、痰凝、血瘀互結,聚於皮肉筋骨
    • 初為小核,漸長如杯盂,不癢不痛,質地柔軟(與癭病有別)
  2. 治療原則
    • 與癭病(如甲狀腺腫)治法相通,多用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之劑
    • 嚴禁針刺破潰(《聖濟總錄》強調「瘤慎不可破」),以防惡化

相關鑑別

  • 癭與瘤之別
    • 癭病多生頸部,可伴隨氣血亢奮症狀(如心悸、手顫),部分可針割
    • 瘤病範圍更廣,強調「留而不去」之性,治療以內消為主
  • 五瘤分類(《外科正宗》):
    氣瘤(柔軟隨情緒消長)、血瘤(赤脈交錯)、肉瘤(肌肉贅生)、筋瘤(青筋盤曲)、骨瘤(堅硬不移),各對應不同臟腑失調

經典用方參考

歷代醫家針對瘤病發展多種治法,如:

  • 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鑑》):治氣滯痰凝之瘤
  • 醒消丸(《外科全生集》):化血瘀痰結
  • 十六味流氣飲:疏解三焦鬱滯

瘤病在中醫理論中,始終貫穿「通調氣血,解其纏結」的核心思想,體現「形諸外必本於內」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