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瘤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瘤贅

瘤贅為中醫病名,指人體組織異常增生所形成的贅生物,首見於明代《瘍科選粹》卷七,書中將其視為「瘤」之別稱。此類病變多因氣血失調、經絡阻滯,或痰濕瘀毒凝聚所致,屬外科或瘍科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瘤贅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1.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導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日久成瘀,積聚為瘤。
  2. 痰濕凝聚: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凝而為痰,痰濕流注經絡,結聚成贅。
  3. 正氣虛弱:臟腑功能衰退,氣血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與體內病理產物相搏,形成腫物。
  4. 外邪侵襲:風、寒、暑、濕等外邪客於經絡,阻礙氣血運行,久而化熱生毒,蘊結成瘤。

分類與特徵

瘤贅依其性質與部位,可分為多種類型,常見者包括:

  • 氣瘤:柔軟易動,按之凹陷,隨情緒波動而變化,多屬肝鬱氣滯。
  • 血瘤:色紫紅或暗紅,脈絡纏繞,觸之或有搏動感,因血熱妄行或瘀血內停所致。
  • 肉瘤:質地柔韌如綿,生長緩慢,多因脾虛痰濕凝結。
  • 筋瘤:好發於筋脈,如腱鞘囊腫,與肝血不足、筋脈失養相關。
  • 骨瘤:堅硬如石,固定不移,常因腎虛骨弱,寒痰深伏筋骨而成。

古籍論述

《瘍科選粹》指出,瘤贅「雖形狀各異,然總由氣血乖違,結滯不散」。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瘤者,留也,隨氣留滯,皆因臟腑失調,經絡痞隔。」強調其病機與整體氣血津液代謝失常相關。

辨證要點

臨床辨證需結合局部形色與全身症狀:

  • 望診:觀察瘤體色澤、形狀,如色紅多屬熱,色白多屬寒或痰濕。
  • 切診:按壓辨其軟硬、活動度,堅硬固定者多為瘀血或痰核,柔軟可動者多屬氣滯。
  • 全身表現:兼見胸脅脹滿、舌紫脈弦者,屬氣滯血瘀;若伴倦怠、舌胖苔膩,則為痰濕困脾。

瘤贅之治療,歷代醫家主張內外兼治,內服方藥以調理氣血、化痰散結為主,外治則可配合針灸、敷貼等法,具體治法需依證型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