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柳寶詒>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柳寶詒(1842-1901),字谷孫,清末著名醫學家,江蘇江陰人。其學術淵源深厚,臨證經驗豐富,尤以溫病診治見長,為晚清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學術背景與臨證特色 柳氏深研《內經》、《傷寒》典籍,兼通吳門溫病學說,融合葉天士、薛生白等溫病大家理論,形成獨特的辨證體系。其診治溫熱病重視「伏氣」理論,強調「邪伏少陰」的發病機轉,在《溫熱逢源》中系統闡述春溫、伏暑等病的傳變規律,提出「清透陰分伏熱」的治療大法,善用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等經典配伍。

著作成就

  1. 《柳選四家醫案》(1904年刊行)

    • 精選尤在涇、曹仁伯、王旭高、張仲華四位清代名醫驗案,按病證分類編纂
    • 每案附詳盡按語,剖析病機要點如「少陰伏熱外發」、「厥陰風木乘胃」等
    • 處方評註注重藥物配伍法度,如黃連配厚朴治濕熱痞滿、羚羊角合鉤鉤藤息風定痙
  2. 《溫熱逢源》三卷

    • 上卷論伏氣溫病源流,辨析新感與伏邪差異
    • 中卷詳述春溫證治,創制蔥豉桔梗湯等方
    • 下卷闡發暑病兼夾證處理,如暑濕困脾用藿朴夏苓湯加減
  3. 其他著述

    • 《素問說意》:註解《黃帝內經》運氣學說,結合臨床闡釋病機
    • 《惜余醫話》四卷:記錄疑難雜症治驗,包含瘧痢變證、婦人經帶等醫案

學術影響 柳氏門下培育眾多弟子,如江陰章巨膺、無錫周小農等,形成江南溫病學派重要支系。其「伏邪透解」法治療春溫,與吳鞠通「三焦辨證」、王孟英「痰熱論治」並稱晚清溫病三大流派。《柳選四家醫案》更被近代中醫教育列為醫案研讀範本,其中對「絡病」的論述尤啟發後世對活血通絡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