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汗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汗血
病證名,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產後汗血候:肝藏血,心主血脈,產則勞損肝心,傷動血氣,血為陰,陰虛而陽氣乘之,即令汗血。」此證因產後氣血耗傷,肝心兩臟受損,陰血虧虛,陽氣無所依附,外越肌表,迫津外泄,故見汗出如血。
病因病機
產時失血過多,或產後調攝失宜,致陰血虧虛,陽氣偏亢。肝主藏血,心主血脈,肝心受損,血不內守,陽氣乘虛外越,津液隨之外泄,發為汗血。此外,若素體氣虛,產後元氣更傷,衛外不固,腠理疏鬆,亦易汗出異常。
臨床表現
主要見產後汗出色赤如血,伴神疲乏力、眩暈心悸、面色無華、唇甲淡白、舌淡脈細弱等血虛之象。若兼氣虛,可見自汗不止、氣短懶言;若陰虛內熱,則見潮熱盜汗、口乾咽燥。
治法方藥
- 大補血分:以聖愈湯(人參、黃耆、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加阿膠,補氣養血,固表止汗。阿膠滋陰補血,兼能止血,適用於陰血虧虛之汗血。
- 單方驗方:
- 刺猬皮散:取刺猬皮燒灰存性,研末,每服二至三錢,米飲調下。刺猬皮性味苦平,入肝腎經,具收斂止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腸風瀉血,痔漏下血」。若以刺猬肉煮食,更能補益精血,適用於虛損兼見汗血者。
- 隨證加減:
- 氣虛甚者,加黃耆、白朮以益氣固表;
- 陰虛內熱者,加生地、麥冬、五味子以滋陰斂汗;
- 兼見血瘀者,酌加丹參、三七以活血止血。
古籍補充
《婦人大全良方》亦提及產後血虛汗出,強調「亡血復汗,寒多則筋急」,進一步闡明血汗同源之理,治療當以養血為本,佐以調和營衛。
此證屬產後虛損重症,臨床須辨明氣血陰陽偏衰,對證施治,以復其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