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不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六不治」之探討
六不治之源流與內涵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提出「六不治」之醫療主張,乃中醫史上最早明確論述醫患關係之重要文獻。此理論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疾病治療之深刻認識,更揭示中醫治療之基本原則與界限。六不治具體包括:
一、驕恣不論於理
此類患者性情傲慢,不遵醫理,自以為是。中醫強調「天人相應」,治療須順應自然規律,若患者固執己見,不遵醫囑,則難以調和陰陽。此類患者往往干擾醫者辨證施治,使方藥難以奏效。
二、輕身重財
此類患者過分看重錢財,輕視自身健康。中醫養生講究「治未病」,須長期調養。若患者吝於投入,或中斷治療,則氣血難以持續調理。《黃帝內經》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需投入,吝財者難得健康。
三、衣食不能適
指生活起居不節制,不遵養生之道者。中醫認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乃健康基礎。若患者暴飲暴食、熬夜勞倦,則臟腑功能紊亂,縱有良醫亦難奏效。此與《內經》「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之訓相呼應。
四、陰陽並藏氣不定
指病情已至陰陽俱虛、臟氣衰敗之危重階段。中醫認為此時正氣大傷,邪氣深入,治療極為困難。《難經》有云:「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此類患者預後多不良,醫者往往束手。
五、形羸不能服藥
患者身體過度虛弱,無法承受藥物治療。中醫用藥講究「攻補兼施」,若患者脾胃衰敗,形銷骨立,則藥物難以吸收運化,反可能加重病情。此與「虛不受補」之理相通。
六、信巫不信醫
此類患者迷信巫術,不信醫理。中醫理論體系完整,診療有據,若患者迷信鬼神之說,不遵醫囑,則難以配合治療。此現象反映古代醫巫之爭,扁鵲強調醫學之科學性。
六不治之理論基礎
六不治理論深植於中醫整體觀念之中,其核心在於強調醫患合作之必要性與治療之可行性。中醫治療講究「標本兼治」,需要患者積極配合,調整生活方式,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從陰陽五行理論觀之,六不治多涉及陰陽失衡、五行乖亂之狀態。如「驕恣不論於理」者,往往肝氣過亢;「輕身重財」者,多見思慮傷脾;「衣食不能適」者,易致脾胃受損。這些情況若持續不改善,治療難見成效。
在氣血津液理論層面,「形羸不能服藥」與「陰陽並藏氣不定」皆涉及氣血大虛、津液枯竭之危候,此時藥物難以發揮作用,反映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基本理念。
六不治理論對後世中醫倫理學與臨床實踐影響深遠,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發此理,強調「醫不治不治之病」之觀念,成為中醫臨床決策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