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府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府脹

六府脹為中醫病證名,指六腑氣機失調所致的脹滿病症,分為胃脹、大腸脹、小腸脹、膽脹、膀胱脹及三焦脹,首見於《醫鈔類編》卷九。此類脹證多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和,導致氣機壅滯,腑氣不通而成。

六府脹之分類與病機

  1. 胃脹

    • 病機:多因飲食停滯、寒濕困脾或肝氣犯胃,致胃氣壅滯,升降失常。
    • 表現:脘腹脹滿,噯氣吞酸,食少納呆,甚則嘔吐。
  2. 大腸脹

    • 病機:常因濕熱蘊結、氣滯或津虧腸燥,使大腸傳導失職。
    • 表現:腹部脹滿,腸鳴漉漉,或見便秘、泄瀉交替。
  3. 小腸脹

    • 病機:多由寒邪客於小腸,或氣血瘀阻,影響其受盛與泌別清濁之功。
    • 表現:臍周脹痛,矢氣難出,或小便不利。
  4. 膽脹

    • 病機:情志鬱結、濕熱內蘊,致膽腑疏泄不利,氣機鬱滯。
    • 表現:右脅脹痛,口苦咽乾,善太息,或伴黃疸。
  5. 膀胱脹

    • 病機:下焦氣化不利,水濕停聚,或瘀血阻滯所致。
    • 表現:小腹脹滿,小便癃閉或淋瀝不暢。
  6. 三焦脹

    • 病機:三焦氣化功能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氣滯水停。
    • 表現:全身脹滿,按之濡軟,水腫或氣脹散漫無定處。

六府脹與臟腑經絡之關係

六府脹雖病位在腑,然與五臟密切相關。如胃脹多涉脾土運化,膽脹常因肝鬱化火,膀胱脹則與腎氣虛衰相關。此外,六腑皆屬陽經所絡,故脹證亦可反映於相應經脈循行部位,如膽脹見於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脅肋。

辨證要點

六府脹之辨證,首重區分虛實寒熱。實脹多見脹滿拒按、脈弦滑有力;虛脹則脹滿時輕時重、按之柔軟、脈弱。寒證常見畏寒喜暖、舌淡苔白;熱證則見口乾苔黃、小便短赤。

此類脹證的治療,需依據具體病機,或疏肝利膽,或健脾消食,或通腑泄濁,總以調暢氣機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