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腑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腑腹脹
六腑腹脹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六腑氣機失調所致的腹脹症狀,首見於《症因脈治》卷三。六腑包括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及膽,各腑功能失常皆可引發特定部位的脹滿不適,其病因多與飲食失節、痰濕積滯、濕熱蘊結或氣機壅阻相關。以下分述六腑腹脹之特徵與治法:
-
胃脹
- 表現:胸脘脹滿,納食受阻,甚則噯氣頻作。
- 病機:胃主受納,飲食不節或痰濕停聚,導致胃氣壅滯,升降失司。
- 治法:和胃消脹,方用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以燥濕運脾,行氣除滿。
-
大腸脹
- 表現:腹中腸鳴,痛而瀝瀝有聲,或兼便秘、泄瀉。
- 病機:大腸傳導失職,氣滯濕阻,或痰積壅塞,腑氣不通。
- 治法:通導大腸氣滯,方選枳殼化滯湯(枳殼、厚朴、檳榔等)或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南星等)以化痰行滯。
-
小腸脹
- 表現:小腹脹滿,小便短赤,或溺時澀痛。
- 病機:小腸受盛失職,濕熱下注,氣化不利。
- 治法:清利小腸濕熱,方用木通飲(木通、滑石、梔子等)以通淋利尿,分消濕熱。
-
膀胱脹
- 表現:小腹急脹,小便癃閉或淋瀝不暢。
- 病機:膀胱氣化失常,水濕停聚,或下焦濕熱蘊結。
- 治法:化氣利水,方選五苓散(桂枝、白朮、茯苓、澤瀉、豬苓)以溫陽化氣,滲濕利水。
-
三焦脹
- 表現:腹中空虛,鳴響如鼓,氣滿不舒。
- 病機:三焦氣化不利,水穀之道路壅滯,氣機失於通調。
- 治法:疏利三焦氣機,方用枳殼青皮飲(枳殼、青皮、香附等)以理氣寬中。
-
膽脹
- 表現:脅肋脹痛,口苦善太息,或兼嘔惡。
- 病機:膽氣鬱滯,疏泄失常,或肝膽濕熱內擾。
- 治法:疏肝利膽,方選柴胡清肝飲(柴胡、黃芩、梔子等)以清泄肝膽鬱熱。
病因與病機總論
六腑腹脹之成,多因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或情志失調,導致腑氣不通,升降失和。其病位雖在六腑,然與五臟相關,如肝氣鬱結可犯膽胃,脾虛濕盛可累及大腸、膀胱。治療首重「以通為用」,依各腑生理特性,或消導、或滲利、或疏泄,務使氣機暢達,則脹滿自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