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劉浴德>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劉浴德(生卒年不詳),字肖齋、子新,號壺隱子,明代江蘇淮陰縣人,為中醫學史上具代表性的醫家之一。其著作涵蓋脈學、內經理論及臨證心得,反映明代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脈絡。
學術背景與著作
劉浴德活躍於明代中後期,深受《黃帝內經》理論影響,並結合當時醫學思潮,對脈學與方劑學有獨到見解。其代表作包括:
- 《壺隱子應手錄》:記載臨床應證經驗,強調「辨證求因」,體現明代醫家重視實證的傾向。
- 《壺隱子醫譚一得》:彙整醫論與醫案,探討氣血陰陽的調和與臟腑辨證關係,如提出「肝鬱化火」的治療思路,與後世溫病學說有所呼應。
- 《內經拾遺方論》:補註《內經》未明言之方藥運用,例如結合「五運六氣」理論闡釋四時用藥差異。
- 《脈賦訓解》與《脈訣正偽》:針對脈學古籍進行考證與修正,強調「三部九候」的實際操作,批判當時脈學流於形式之弊。
脈學貢獻
劉浴德在《脈訣正偽》中系統性辨析歷代脈學文獻,主張「脈貴合參」,反對孤立以脈斷病。其脈學思想融合李時珍《瀕湖脈學》之精要,並提出「浮沉遲數須察兼脈」,例如「弦數並見多主肝火」,深化脈象與臟腑病機的連結。
理論特色
- 臟腑辨證:重視脾胃為後天之本,用藥常參酌李東垣《脾胃論》,如以補中益氣法調理「中氣下陷」。
- 方劑運用:於《內經拾遺方論》中,將《內經》理論轉化為具體方藥,如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創制平肝熄風之劑。
- 批判繼承:對金元四大家學說採取擇善而從的態度,如認同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但強調需因地、因人制宜。
歷史評價
劉浴德著作在明代曾多次刊刻,顯示其學說於當世的影響力。其結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證的風格,為後世中醫辨證論治提供重要參考,尤其脈學與《內經》發揮方面,被視為明代中醫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