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腑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腑氣

六腑氣為中醫病證名,指六腑氣化功能失調所表現的特徵。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及三焦,各腑氣機運行失常時,會呈現不同的病理表現。《靈樞·九針論》明確記載:「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洩,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此段經文扼要指出六腑氣化失調的核心病機與臨床表現。

六腑氣化失調的具體表現

  1. 膽氣失調
    膽主決斷,與情志密切相關。膽氣鬱滯或上逆時,易出現易怒、驚悸不安、脅肋脹痛等症狀。《黃帝內經》稱「膽為怒」,即指膽氣不舒可引發情緒波動。此外,膽汁疏泄失常亦可能導致口苦、嘔吐苦水或黃疸。
  2. 胃氣失和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以通降為順。胃氣上逆時,常見噯氣、呃逆(噦)、嘔吐、脘腹脹滿等症狀。《內經》所言「胃為氣逆、噦」,即指胃失和降,氣機壅滯於中焦,甚則上衝作噦。
  3. 大腸與小腸氣機失常
    大腸主傳導糟粕,小腸主泌別清濁。二腑氣化失司時,水穀不分,清濁相混,易致腹瀉(洩瀉)、腸鳴腹痛。《內經》以「大腸小腸為洩」概括此病機,臨床可見大便溏薄、完穀不化,或裡急後重等症。
  4. 膀胱氣化不利
    膀胱主貯存與排泄尿液,依賴腎氣溫煦。若膀胱氣化無力,約束失職,則見遺尿、小便頻數或淋漓不禁,即《內經》所謂「膀胱不約為遺溺」。若兼下焦濕熱,亦可見小便澀痛、尿赤等症。
  5. 下焦水液泛溢
    下焦為三焦之一部,主司水液代謝。若下焦氣化失常,水液不得正常輸布與排泄,則停聚泛溢為水腫,甚則形成痰飲。《內經》言「下焦溢為水」,即指此類水液代謝障礙之病變。

六腑氣的整體病機

六腑氣化功能失調,多與氣機升降失常相關。六腑以「傳化物而不藏」為生理特點,強調「通」與「降」。若因外邪、飲食、情志等因素導致氣滯、氣逆或氣陷,則影響水穀傳化與津液代謝,進一步衍生諸證。治療上,中醫注重調理氣機,如疏膽利膽、和胃降逆、健脾止瀉、溫腎固脬等法,皆以恢復六腑通降之性為要。

此理論不僅見於《內經》,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對腑氣病變亦有深入發揮,如「胃家實」為陽明腑實之綱領,進一步闡明六腑氣化與疾病傳變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