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腑所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腑所合

在中醫理論中,「六腑所合」指六腑與五臟之間的配屬關係,體現臟腑表裡相合的生理聯繫。此概念源自《靈樞·本輸》,明確記載五臟與六腑的相互配合,形成「臟主裏,腑主表」的對應結構,共同維持人體氣血津液的運化與代謝。

六腑與五臟的具體相合關係

  1. 肺合大腸

    • 肺主宣發肅降,調節氣機;大腸主傳導糟粕,排泄廢物。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功能,而大腸通暢亦能促進肺氣宣發。若肺氣壅滯(如咳嗽氣逆),可能影響大腸傳導,導致便秘;反之,大腸積熱亦可上擾肺氣,引發咳喘。
  2. 心合小腸

    • 心主血脈,小腸主受盛化物與泌別清濁。心火下移小腸,可助其消化吸收;小腸吸收的精微物質則上奉心脈化生血液。病理上,心火亢盛時,可能下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疼痛;小腸實熱亦可上炎於心,導致口舌生瘡。
  3. 肝合膽

    • 肝主疏泄,膽貯藏排泄膽汁。肝之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膽汁分泌,而膽汁排泄通暢有助肝氣條達。若肝氣鬱結,可致膽汁疏泄不暢,形成脅痛或黃疸;膽腑濕熱亦會反過來阻滯肝經氣機。
  4. 脾合胃

    •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氣升清,胃氣降濁,兩者共為「後天之本」。脾虛運化無力時,胃之受納功能受阻,出現食少腹脹;胃氣不降(如胃熱上逆)亦會干擾脾升清之功,導致嘔吐或泄瀉。
  5. 腎合膀胱

    • 腎主水液代謝,膀胱貯存排泄尿液。腎氣蒸化水液,調節膀胱開闔;膀胱排尿通暢與否,亦反映腎氣盛衰。腎陽不足時,膀胱氣化無力,可致小便頻數或癃閉;膀胱濕熱久蘊,亦可能耗傷腎陰。

理論基礎與臨床意義

「六腑所合」的關係,建立在經絡絡屬與氣化功能的互通上。每一對臟腑通過經脈相互絡屬(如手太陰肺經絡大腸),並在五行屬性上相應(如肝膽同屬木)。此理論指導臨床辨證,例如:

  • 治療大腸疾病(如便秘)時,可從肺論治,宣降肺氣以通腑。
  • 調理小腸功能(如消化不良)時,可清心火以助泌別清濁。

此臟腑相合體系,不僅說明生理功能的協調性,更為中醫「整體觀念」與「臟腑辨證」提供了核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