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汗出不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汗出不止

病名源流

產後汗出不止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產後汗出不止候」,屬產後常見病證之一。清代王實穎《新產證治》對此證有詳盡論述,指出其病因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強調治療須辨明標本緩急。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因產後氣血驟虛,營衛失和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氣虛不固:產時耗氣過多,衛陽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泄
  2. 陰血虧虛:產後失血過多,陰不斂陽,虛熱迫津外泄
  3. 陽氣虛脫:產後元氣大傷,真陽欲脫,大汗淋漓
  4. 肝脾失調:情志所傷,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影響氣機升降

臨床表現

根據不同證型,症狀表現各異:

  • 氣虛型:自汗不止,動則加劇,面色㿠白,氣短懶言
  • 陰虛型:寐中汗出(盜汗),醒則汗止,五心煩熱,口燥咽乾
  • 陽脫型: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 血瘀型:汗出兼見惡露不暢,小腹疼痛拒按

辨證論治

治療當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分期論治:

初期治療(產後1-3天)

生化湯加減

  • 當歸24g、川芎9g、桃仁6g、炮薑2g、炙甘草2g
  • 血塊痛甚加蒲黃、五靈脂
  • 兼氣虛加黨參、黃芪(量宜輕)

中期治療(血塊漸消後)

調衛止汗湯

  • 黃芪15g、麻黃根9g、當歸12g、桂枝6g、炙甘草6g、大棗5枚
  • 氣虛甚者加人參
  • 陰虛者加麥冬、五味子

危重證候

亡陽汗脫急救方

  • 人參30g(另煎)、炙黃芪30g、麻黃根12g、當歸12g、桂枝9g、防風6g
  • 真陽衰微者加附子15g(先煎)、牡蠣粉30g

變證處理

產後痙證(汗多致陰竭陽微):

  • 加味生化湯:生化湯基礎上加天麻、鉤藤、白芍
  • 項強口噤加全蠍、蜈蚣(研末沖服)

治療禁忌

  1. 血塊未消前慎用大劑黃芪、白朮等固表藥
  2. 不可見汗即斂,當辨明病因
  3. 頭面汗出如油,腰足青色者預後不良
  4. 忌單純使用收澀止汗之品

古籍論述要點

《新產證治》特別強調:

  • 「凡產畢,先服生化湯兩貼,以消塊,繼服調衛止汗湯」
  • 「若倦甚而濈濈然汗出,形色俱脫,乃亡陽汗脫也,難拘常法」
  • 「汗雖有自汗盜汗之分,治當兼理血分藥品」

本病治療關鍵在於調和氣血,標本兼顧,根據產後不同階段及兼證靈活用藥,方能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