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經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經渴

六經渴為中醫傷寒病證名詞,指外感熱病過程中,因六經病機不同而表現出的各類口渴症狀。此概念首見於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鑒》卷十二,根據《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將口渴症狀與經絡病機、脈象及治法相結合,形成系統性辨治框架。

六經渴分型與證治

1. 太陽渴

  • 病機:太陽表證未解,邪入膀胱氣分,水氣不化,津液不得上承。
  • 主症:脈浮、無汗而渴,或兼小便不利。
  • 治法:化氣行水,兼解表邪。
  • 方藥
    • 五苓散(桂枝、白朮、茯苓、澤瀉、豬苓):通陽化氣,利水解表。
    • 滑石:清熱利水,適用於濕熱偏重者。

2. 陽明渴

  • 病機:陽明經熱熾盛,或腑實燥結,灼傷津液。
  • 主症:脈長(洪大)、汗出而渴,或兼高熱、煩躁。
  • 治法:清熱生津或通腑瀉熱。
  • 方藥
    • 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陽明氣分大熱。
    • 涼膈散(大黃、芒硝、梔子、連翹等):瀉火通便,適用於上中二焦熱盛。

3. 少陽渴

  • 病機: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鬱,津液受灼。
  • 主症:脈弦、嘔而口渴,或兼往來寒熱。
  • 治法:和解少陽,生津止渴。
  • 方藥
    • 小柴胡湯加瓜蔞根(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甘草、天花粉):和解少陽,兼清熱生津。

4. 太陰渴

  • 病機:太陰脾虛,運化失職,津液不布,或寒濕內停。
  • 主症:脈細、口乾不欲飲,或僅喜熱湯。
  • 治法:溫中健脾,化濕布津。
  • 方藥
    •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
    •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散寒,適用於中焦虛寒甚者。

5. 少陰渴

  • 病機:少陰陰虛火旺,或陽虛水停,津不上承。
  • 主症:脈沉、口渴伴下利,或兼心煩不寐。
  • 治法:滋陰清熱或溫陽利水。
  • 方藥
    • 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育陰清熱利水,適用於陰虛水熱互結。
    • 三黃湯(黃芩、黃連、大黃):瀉火解毒,適用於熱毒熾盛。

6. 厥陰渴

  • 病機:厥陰寒熱錯雜,津液耗傷或陽氣衰微,津液不化。
  • 主症:脈微、口渴引飲,或兼四肢厥冷。
  • 治法:調和寒熱,少少予利水之品。
  • 方藥
    • 滑石:輕清利水,防過劑傷陽。

理論延伸

六經渴的辨證體現了中醫「同病異治」原則,雖皆為口渴,但因六經病位、病性不同,治法迥異。此說融合《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後世溫病學說,尤其陽明渴與少陰渴的治法,對後世溫病學派「存津液」思想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