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經皮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經皮部

六經皮部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重要概念,指人體體表按經脈所屬劃分的區域。皮部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經脈、絡脈密切相關,為經絡系統在體表的分部。《素問·皮部論》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即說明皮部與經脈的對應關係。

六經皮部的理論基礎

六經皮部源自《黃帝內經》,以十二正經為基礎,將體表劃分為六大部分,分別對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每經的皮部不僅反映該經的氣血盛衰,亦能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1. 太陽皮部

    • 對應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
    • 分部於人體背部及四肢外側後緣。
    • 主一身之表,與衛氣相關,外邪入侵多先犯太陽皮部。
  2. 陽明皮部

    • 對應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
    • 分部於面部、胸腹及四肢外側前緣。
    • 主肌肉與津液,陽明皮部異常可見發熱、汗出等症。
  3. 少陽皮部

    • 對應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
    • 分部於側頭部、脅肋及四肢外側中線。
    • 主樞機,少陽皮部病變多見寒熱往來、口苦等半表半里證。
  4. 太陰皮部

    • 對應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
    • 分部於胸腹前側及四肢內側前緣。
    • 主運化與氣血生成,太陰皮部異常多見腹脹、泄瀉等里證。
  5. 少陰皮部

    • 對應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
    • 分部於胸腹內側及四肢內側後緣。
    • 主陰血與精髓,少陰皮部虛損可見心悸、腰膝酸軟等虛寒證。
  6. 厥陰皮部

    • 對應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
    • 分部於胸脅及四肢內側中線。
    • 主疏泄與氣機,厥陰皮部失調可見胸悶、煩躁等寒熱錯雜證。

六經皮部的臨床意義

  1. 診斷作用

    • 通過觀察皮部色澤、溫度、疹癍等變化,可推測相應經脈的病理狀態。
    • 例如:太陽皮部出現緊繃感,多為風寒表證;陽明皮部發紅發熱,多屬里熱熾盛。
  2. 治療應用

    • 針灸、推拿、敷貼等外治法常以皮部為施術部位,如「以皮治皮」。
    • 《靈樞·官針》提及「毛刺」「浮刺」等淺刺法,即針對皮部調理經氣。
  3. 防病機理

    • 皮部為衛氣敷布之處,護衛肌表,抵禦外邪。
    • 六經皮部功能正常,則「邪不可干」,反之則易感外邪。

六經皮部的理論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外內相應」的思想,不僅是經絡學說的延伸,更為外治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