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經形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經形證
病證名,出自《證治準繩·傷寒》。指外感風邪(如中風病)所表現的六經證候,其特徵為具備明確的經絡辨證體系,臨床可見發熱、惡寒、頭痛、肢體酸痛、筋脈拘急等表證或裏證。此類證候屬「真中風」,與無六經形證的「類中風」有本質區別,後者多因內傷氣血或痰火內擾所致,不循經傳變。
六經形證與經絡辨證
中醫六經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為外感病傳變的綱領。六經形證即邪氣侵犯不同經絡所呈現的特定證候群:
-
太陽經證
- 主證:發熱、惡風寒、頭項強痛、脈浮。
- 病機:風寒襲表,營衛失調。
- 分型:
- 太陽中風(表虛):汗出、脈浮緩。
- 太陽傷寒(表實):無汗、脈浮緊。
-
陽明經證
- 主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脈洪大。
- 病機:邪入陽明,化熱化燥。
- 分型:
- 陽明經證:熱盛於經,未結腑實。
- 陽明腑證:燥屎內結,腹滿便閉。
-
少陽經證
-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 病機:邪踞半表半裏,樞機不利。
-
太陰經證
- 主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溫、脈沉緩。
- 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內停。
-
少陰經證
- 主證: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
- 病機:心腎陽衰,陰寒內盛。
- 分型:
- 少陰寒化證:陽虛陰盛。
- 少陰熱化證:陰虛火旺。
-
厥陰經證
- 主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下利或吐蛔。
- 病機:寒熱錯雜,陰陽不相順接。
真中風與六經形證的關係
「真中風」為外風直中經絡,其證必循六經傳變,如:
- 太陽中風:猝然仆倒,伴惡寒、肢體拘急。
- 陽明中風:面赤、身熱、神昏譫語。
- 少陰中風:突然昏聵、四肢厥逆。
此與「類中風」因內傷七情、痰瘀阻絡所致之偏癱、口眼喎斜而無表證者迥異。
六經形證的診斷意義
六經形證為外感病辨證核心,尤其於傷寒、溫病及中風等病,可據經絡病位與邪正盛衰,擬定汗、吐、下、和、溫、清等治法。例如:
- 太陽病宜發汗(麻黃湯、桂枝湯)。
- 陽明病宜清下(白虎湯、承氣湯)。
- 少陽病宜和解(小柴胡湯)。
掌握六經形證,方能區分外感內傷,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