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聚

六聚為中醫典籍中對「六腑聚症」之總稱,屬「積聚」病證範疇,專指六腑氣機壅滯所生之聚散無常、時隱時現的病理結塊。《中藏經·積聚症瘕雜蟲論》首提其名,謂:「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後世醫家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進一步統稱為「六聚」,以別於五臟所生之「積症」。

六聚之病因病機

六聚成因多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外邪侵襲相關,導致六腑氣化失常,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久而成聚。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滯」,因六腑以「傳化物而不藏」為生理特性,氣機受阻則傳導失司,輕者脹滿痞悶,重者結聚成形,然不同於「積症」之固定不移,六聚特徵為聚散無常,觸之或存或消。

六腑聚症分述

  1. 大腸聚
    因大腸傳導失職,氣滯腸間,症見腹中氣塊遊走、腸鳴漉漉,或伴便秘、泄瀉交替。《靈樞·百病始生》提及「濯濯有音」為其典型表現。
  2. 小腸聚
    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調,氣結於腹,多見臍周脹痛、時聚時散,或與飲食不化相關,甚則牽連腰脊。
  3. 膽聚
    膽腑疏泄不利,氣鬱成聚,症見右脅下痞塊時現、口苦善太息,或伴黃疸。《諸病源候論》稱其「狀如覆杯」,發作多與情志波動相應。
  4. 胃聚
    胃氣壅滯,聚於中脘,常見胃脘痞滿、按之濡軟,噯氣或矢氣後暫緩,與飲食積滯或肝氣犯胃相關。
  5. 膀胱聚
    膀胱氣化失司,水停氣阻,症見少腹脹滿、小便不利,聚塊隨尿意而變動,甚則淋瀝澀痛。
  6. 三焦聚
    三焦為氣水運行之通路,氣機窒塞則聚於胸腹,表現為脹滿走竄、界限模糊,或伴水腫、喘悶,屬「氣聚」之泛發形態。

六聚與積症之辨異

六聚屬「聚證」,與「積症」有別:

  • 病位:聚在六腑,積在五臟。
  • 病性:聚為氣分病,積涉血分。
  • 特徵:聚散無常、推之可移;積固定不移、痛有定處。
    如《景岳全書》云:「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積者積累之謂,由漸而成。」

治法與方藥舉隅

六聚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依腑臟特性配伍:

  • 通用方:如《醫學心悟》之「聚香飲」(香附、青皮、木香等),或《三因方》「大七氣湯」化裁。
  • 分治:大腸聚用厚朴三物湯;膽聚選柴胡疏肝散;胃聚投半夏厚朴湯等,皆需隨證加減。

六聚之說,體現中醫對腑病「動態氣滯」的獨到認識,臨床須細察病位、明辨氣血,方能藥到聚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