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瘤

六瘤為中醫病證名,指六種不同性質的瘤腫合稱,首見於宋代醫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包括腎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石瘤。此分類主要依據瘤體之成因、形態及病理特徵,反映中醫對體表腫物的辨證思維。

  1. 腎瘤
    與腎經氣血失調相關,多因腎陰虧虛或濕熱下注所致。瘤體多生於腰背或下肢,質地偏軟,可能伴隨局部痠脹感。中醫認為腎主水,若水濕停聚,久而化熱,可結為瘤。
  2. 脂瘤(又稱「粉瘤」)
    因痰濕凝結於皮脂腺而成,好發於頭面、背部。外觀圓滑,觸之柔軟,內含脂膏狀物,可能潰破流出豆腐渣樣分泌物。此類多與脾虛痰濕體質相關。
  3. 肉瘤
    屬肌肉間結聚,與脾關係密切。因脾失健運,痰濕瘀阻經絡,形成柔軟如綿、界限不清的腫物,按壓無痛,生長緩慢。《外科正宗》提及「肉瘤者,軟若綿,腫似饅」。
  4. 膿瘤
    多因熱毒壅滯,血肉腐敗成膿所致。瘤體常伴紅腫熱痛,後期可潰破流膿,類似現代醫學的膿腫或化膿性囊腫。治療需清熱解毒、托毒排膿。
  5. 血瘤
    因血分鬱熱,脈絡擴張而成,常見於皮膚或黏膜,呈紫紅色,柔軟按壓可暫時縮小。明代《瘍醫大全》描述其「隱隱紅絲,軟而不痛」,與血管瘤相似。
  6. 石瘤
    為六瘤中最堅硬者,多因氣滯血瘀日久,結為硬塊,推之不移,生長緩慢但頑固。好發於骨骼或深部組織,類似骨瘤或纖維瘤等病變。

中醫病機與辨治
六瘤雖形態各異,然其成因不外乎氣滯、痰凝、血瘀、熱毒等病理產物積聚。治療上,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如痰濕者化痰散結(如二陳湯加減),血瘀者活血化瘀(如桃紅四物湯),熱毒者清熱解毒(如黃連解毒湯),虛證則輔以補益肝腎或健脾益氣。外治法則可配合針灸、敷貼或手術切除(古稱「結扎法」「割治法」)。

文獻溯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六瘤歸於「癭瘤」範疇,與「五癭」並列,體現宋代醫家對體表腫物的系統分類。後世如《外科啟玄》《醫宗金鑒》進一步補充其臨床特徵與治法,豐富中醫外科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