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寒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寒熱

病證名

  1. 定義與範疇
    產後寒熱為產後常見病證之一,泛指婦女分娩後出現發熱、乍寒乍熱等症狀的統稱。其病因複雜,多與產後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外邪侵襲或瘀血內阻等因素相關。臨床上可細分為多種類型,如「產後發熱」、「產後乍寒乍熱」等,具體辨證需結合兼症與病機。
  2. 病因病機

    • 氣血兩虛:產後氣血耗傷,陰陽失衡。《張氏醫通》指出:「陽虛則惡寒,陰虛則內熱」,脾胃虧損亦可能導致寒熱交作。
    • 瘀血阻滯:惡露未淨,瘀血滯留胞絡或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引發寒熱並伴小腹疼痛。
    • 外感風邪:產後體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表現為憎寒壯熱、頭痛骨疼等表證。
    • 飲食積滯:產後調攝不當,食滯氣機,可致胸膈飽悶、寒熱兼腹痛。
  3. 辨證分型與治法

    • 營衛虧損,陰陽不和

      • 症狀:寒熱交替,小腹無明顯疼痛,脈虛弱。
      • 治法:調和營衛,滋養氣血。
      • 方藥:增損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加減)。
    • 瘀血內阻

      • 症狀:寒熱伴小腹刺痛,惡露不暢。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散寒。
      • 方藥:輕者用四物湯加減,重者選醋煎散(以醋製藥,增強散瘀之效)。
    • 外感風寒

      • 症狀:頭痛身疼、寒熱無汗,或兼嘔瀉。
      • 治法:疏風散寒,扶正解表。
      • 方藥:參蘇飲(人參、蘇葉等)、增損柴胡湯,或柴胡四物湯。
    • 食積氣滯

      • 症狀:胸悶脘脹,寒熱與腹痛並見。
      • 治法:理氣消食,和胃降逆。
      • 方藥:指迷七氣湯或四烏湯(香附、烏藥等)。
  4. 古籍論述補充

    • 《醫宗金鑒》提出,若寒熱似瘧兼停瘀食滯,可用生化湯加柴胡、山楂、神麴;若屬風寒表證,則選更生散(當歸、熟地、川芎、人參、荊芥穗、乾薑)以溫補散邪。
    • 《局方》調經散適用於敗血流入經絡所致骨節寒熱、腰股腫痛者,強調活血通絡之效。
  5. 特殊病機與治法

    • 敗血留滯:產後臥姿不當,瘀血滯留關節,需以調經散疏通經脈。
    • 虛實夾雜:氣血不足兼夾瘀滯或食積,治療需攻補兼施,如生化湯加減。

總結
產後寒熱之辨證,首重區分虛實。虛者責之氣血陰陽,實者多因瘀、滯、外邪,臨床需詳察病因,對證施治,以恢復產婦氣血平和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