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寒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產後寒熱,病證名。

1.指產後發熱、產後乍寒乍熱等病之合稱。詳見各條。

2.《張氏醫通》卷十一:「產後因氣血虛弱,脾胃虧損而發寒熱,皆不足證。經雲:陽虛則惡寒,陰虛則內熱。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枯槁。切禁發表降火,……寒熱而小腹不痛者,此營衛虧損,陰陽不和,屬虛,增損四物湯。若惡露未凈,傷滯胞絡,寒熱而小腹痛者,屬實,輕則四物湯,重則醋煎散。產後卧不如法,敗血流入經絡,骨節間寒熱,腰股腫熱,痛不可拊,《局方》調經散。有食消食,頭痛骨疼寒熱者,外感風寒也,參蘇飲、增損柴胡湯、柴胡四物湯選用。或兼瀉及吐者,五積散。胸膈飽悶,前後心痛寒熱者,傷氣於食也,指迷七氣湯。虛人,《局方》七氣合沉香降氣散。如飽滿寒熱兼腹痛腰疼者,四烏湯。」

3.《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七:「產後陰陽不和,往來寒熱者,宜柴胡四物湯。若榮衛不調,乍寒乍熱者,用增損四物湯。若停瘀兼食,寒熱似瘧者,用生化湯加柴胡、山楂、神曲。若感受風寒、憎寒壯熱者,宜更生散,即當歸、熟地、川芎、人參、荊芥穗、乾薑也。」

產後寒熱是指產後出現發熱、寒熱往來、乍寒乍熱等症狀的病證。其病因多為產後氣血虛弱、脾胃虧損,或外感風寒、內傷食積等。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胸悶、腹痛、便秘、尿赤等。治療上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若屬氣血虛弱者,可用四物湯、增損四物湯等;若屬外感風寒者,可用參蘇飲、柴胡四物湯等;若屬內傷食積者,可用五積散、七氣合沉香降氣散等。

產後寒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產後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產後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產後要注意飲食調理,多吃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4.產後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5.產後要注意情緒調節,避免情緒波動過大。

如果產後出現發熱、寒熱往來、乍寒乍熱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