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脈
概念溯源
六脈在中醫學中是一個具有多重涵義的重要概念,其源流可追溯至《黃帝內經》與《難經》等經典醫籍。根據不同典籍記載與臨床應用,六脈主要可分為三種解釋體系:
三陰三陽經脈說
《素問·陰陽類論》提出:「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此處六脈指的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三陰三陽經脈:
- 三陽經脈:
- 太陽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 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 少陽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
三陰經脈:
- 太陰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 少陰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 厥陰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這六組經脈構成了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其陰陽屬性相互轉化,經氣交會貫通,共同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
六種脈象說
《難經·四難》提出另一種解釋:「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沈、長、短、滑、澀也。」此處六脈指的是六種基本脈象特徵:
- 浮脈:脈位表淺,輕取即得,主表證
- 沉脈:脈位深沉,重按始得,主裡證
- 長脈:脈體超過本位,氣勢充盛
- 短脈:脈體不及本位,氣機鬱滯
- 滑脈:脈流利如珠,主痰濕、實熱
- 澀脈:脈往來艱澀,主血瘀、精傷
這六種脈象反映了人體氣血陰陽的盛衰變化,是診斷疾病性質與病位深淺的重要依據。
寸關尺三部脈說
晉代王叔和《脈經》系統提出六脈的第三種解釋,即兩手寸關尺三部脈的合稱:
-
左手三部:
- 寸部:候心與小腸
- 關部:候肝與膽
- 尺部:候腎與膀胱
-
右手三部:
- 寸部:候肺與大腸
- 關部:候脾與胃
- 尺部:候命門與三焦
這種六脈定位法將人體臟腑與特定脈位相對應,形成了中醫脈診的核心理論框架,至今仍是臨床脈診的主要方法。
理論聯繫與臨床意義
三種六脈概念雖各有側重,但在理論上相互關聯:
-
經脈與脈象的關係:三陰三陽經脈的氣血盛衰會直接影響脈象表現,如少陰經虛可見沉細脈,陽明經熱可見洪大脈。
- 脈位與臟腑的對應:寸關尺六部脈實際反映了三陰三陽經脈在腕部的氣血變化,如左關候肝膽,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密切相關。
- 脈象的綜合判斷:臨床診脈需綜合考慮六種基本脈象在六部的不同表現,如肝鬱氣滯可表現為左關部弦短脈。
歷代醫家在六脈理論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脈診方法,如李時珍《瀕湖脈學》詳述二十七脈,皆可視為六種基本脈象的延伸與組合。掌握六脈理論對於理解中醫診斷學、經絡學說及辨證論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