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妙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妙門與中醫理論之融通探析
一、名詞溯源與基本概念
六妙門,原為佛教禪法修持之要徑,分為「數、隨、止、觀、還、淨」六階次,旨在調息攝心。其法門與中醫「調息養氣」之術頗有相通,尤見於《黃帝內經》「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論。中醫視「氣」為生命根本,六妙門之呼吸調節,實與中醫「氣機升降」理論相契合,可視為一種身心調和之法。
二、六階次與中醫氣血運行之對應
- 數息
- 專注呼吸次數,調節氣息節律。中醫認為「肺主氣」,數息可助肺氣宣肅,平衡宗氣運行,間接影響營衛之氣布散。 - 隨息
- 意念隨呼吸自然流轉,契合中醫「心息相依」之說。《素問》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隨息能安定心神,調和肝氣疏泄。 - 止息
- 氣息漸趨平穩,進入靜定狀態。此階類同中醫「恬惔虛無」之境,有助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改善陰陽失衡。 - 觀息
- 內觀氣息變化,覺察身心互動。中醫強調「有諸內必形諸外」,觀息可察氣血瘀滯,如氣滯胸悶者,呼吸多見短促不勻。 - 還息
- 返歸呼吸本源,調和臟腑氣機。此階暗合中醫「五行相生」之理,如肺金生腎水,深長呼吸可滋養腎氣。 - 淨息
- 氣息純淨無雜,身心澄明。中醫視此為「真氣從之」的狀態,氣血暢達,經絡無礙,達「陰平陽秘」之效。
三、與中醫養生實踐之結合
六妙門之修習,可視為「導引吐納」之深化。如《諸病源候論》載呼吸導引法治「上氣咳逆」,與數息、隨息原理類同。其「止觀」二法,更近於中醫「靜坐養神」之術,能調節自主神經,改善「七情過極」所致之氣機紊亂。
四、辨證修習之靈活性
六妙門不拘次第,可因應體質選修:
- 氣虛者宜從「數息」入手,固攝肺脾之氣;
- 肝鬱火旺者,可侧重「隨息」「觀息」,疏泄鬱滯;
- 腎精虧者,透過「還息」「淨息」培補下元。
此門徑雖源出佛家,然其理法與中醫「治未病」「調神攝生」之旨深相融貫,為傳統養生文化之重要實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