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氣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氣訣詳述

六氣訣,又稱六字訣六字氣法服氣吐納訣,為中醫傳統氣功功法之一,以特定呼吸吐納配合字音誦讀(部分流派輔以肢體動作),調理臟腑氣機,達至祛病延年之效。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古代氣功典籍《服氣經》,後雖散佚,內容仍見於南朝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所引:「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理論基礎

六氣訣以中醫臟象學說五行理論為核心,將六字(後演變為噓、呵、呼、呬、吹、嘻)對應五臟及三焦,透過特定發音調動氣機,平衡陰陽:

  • 噓(xū):屬木,通於,疏泄肝鬱,散結解滯。
  • 呵(hē):屬火,通於,清心降火,安神定志。
  • 呼(hū):屬土,通於,健運脾胃,化濕消脹。
  • 呬(sī):屬金,通於,宣肅肺氣,止咳袪痰。
  • 吹(chuī):屬水,通於,固腎納氣,溫陽利水。
  • 嘻(xī):屬少陽,通於三焦,調暢氣機,疏理水道。

歷史沿革

六氣訣歷代醫家多有闡發:

  • 隋代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載其用於調身息心。
  •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與胡愔《黃庭內景五臟補瀉圖》進一步結合臟腑虛實補瀉之法。
  • 宋代鄒樸庵《太上玉軸六字氣訣》系統化論述,確立六字與臟腑病證的對應關係,成為後世範本。

功法特點

  1. 呼吸與發音:以綿長吐氣為主,發聲需輕柔徐緩,引導內氣流動。
  2. 季節與時辰:傳統主張依四時五行選擇相應字訣(如春噓、夏呵),或按子午流注對應臟腑經氣盛衰時辰修習。
  3. 形氣神合一:部分流派結合導引動作(如雙手托天、轉腰等),強化經絡氣血運行。

臨床應用

六氣訣屬中醫「導引按蹻」範疇,歷代用於:

  • 肝鬱氣滯:習「噓」字訣以平肝解鬱。
  • 心火上炎:以「呵」字訣清心除煩。
  • 脾虛濕困:以「呼」字訣醒脾化濕。
  • 肺氣不宣:以「呬」字訣開宣肺竅。
  • 腎氣不足:以「吹」字訣培補下元。
  • 三焦壅滯:以「嘻」字訣通調水道。

此功法簡便易行,兼具預防與調理之效,故千餘年來廣傳於醫家與養生實踐中,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對自律神經調節與臟腑功能改善具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