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入
在中醫學理論中,「六入」為重要概念,源自《黃帝內經》,指自然界中「風、火(熱)、濕、暑、燥、寒」六種氣候變化(即「六氣」)的交互作用與影響。此六氣為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律,其消長出入貫穿一年四季,維繫萬物生化之機。《素問·五運行大論》言:「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強調六氣透過「虛」的空間(如人體經絡、臟腑之間的氣機通道)出入運轉,方能促成生命活動。
六入與六氣的關係
六氣本為自然界正常氣候,其「入」的動態體現於與人體的互動:
- 風:屬木,主升發疏泄,入於肝膽,過則傷筋。
- 火(熱):屬君相二火,入於心與三焦,過則耗津擾神。
- 濕:屬土,入於脾胃,過則困阻氣機。
- 暑:為火濕相合,入於心脾,過則傷氣耗液。
- 燥:屬金,入於肺與大腸,過則傷陰劫津。
- 寒:屬水,入於腎與膀胱,過則凝滯氣血。
六入的生理與病理意義
- 生理:六氣和緩入於人體,與正氣相調,維持臟腑功能。如《類經》所述:「非虛無以寓氣,非氣無以化生」,六氣需透過人體「虛」的結構(如腠理、經絡)出入,方能推動氣血運行與代謝。
- 病理:若六氣過盛(如「六淫」)、或正氣不足,其「入」即轉為病邪。例如「寒入於經」可致脈絡拘急,「濕入中焦」則生脹滿。
六入與五運六氣學說
在五運六氣理論中,六入更宏觀地對應天干地支的週期變化,反映不同年份、節氣的氣候偏勝。如厥陰風木司天之年,風氣大行,其「入」人體易引動肝風;太陽寒水在泉之年,寒氣偏盛,易從足少陰腎經「入」而傷陽。
綜言之,「六入」不僅是自然氣候的描述,更是中醫「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實踐,闡明外在環境與內在氣機的動態平衡關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