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十六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十六穴詳解
六十六穴為中醫針灸理論之核心要穴,源自《黃帝內經》對經脈氣血運行的深刻闡釋,乃十二正經中「井、滎、輸、原、經、合」特定穴位的總稱。此系統依陰陽經脈特性分列,陰經每經五穴,陽經每經六穴,合計六十六穴,為子午流注針法之基礎,亦見載於《針灸甲乙經》與《標幽賦》等古籍。
陰陽經穴分佈差異
- 陰經配置(手三陰、足三陰,共六經)
每經僅有五穴,依序為井、滎、輸、經、合。陰經無獨立原穴,以「輸穴代原」,如太淵(肺經輸穴)兼為原穴。六陰經合計三十穴。 - 陽經配置(手三陽、足三陽,共六經)
每經具六穴,於輸穴後另設專屬原穴,如合谷(大腸經原穴)。六陽經合計三十六穴。
氣血流注與穴性
六十六穴對應《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述「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之氣血運行規律:
- 井穴:位指/趾端,如少商(肺經井穴),主瀉熱開竅,治神志急症。
- 滎穴:掌指關節前,如魚際(肺經滎穴),擅清本經熱證。
- 輸穴:掌指關節後,如太淵(肺經輸穴),主治體重節痛及臟腑病。
- 原穴(陽經特有):腕踝附近,如衝陽(胃經原穴),調陽經元氣。
- 經穴:肢體幹部,如解溪(胃經經穴),治咳喘寒熱。
- 合穴:近肘膝處,如足三里(胃經合穴),調腸胃及六腑病。
子午流注之應用
此理論結合地支時辰與經脈旺衰,如《針灸大成》載:「寅時氣注肺經,卯時流注大腸」,臨床依氣血盛衰擇穴施治。如肺經旺於寅時(3-5時),可於此時針刺太淵(輸穴)增強補氣之效。
古籍佐證
《難經·六十八難》明確五輸穴主治:「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而《標幽賦》「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更強調其精微辨證,需配合天時、經氣深淺。
六十六穴體系不僅體現經脈氣血層次,更為針灸辨治之綱領,後世發展之八脈交會穴、郄穴等理論,皆與此密切相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