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務
「六務」為中醫養生名詞,出自清代沈子復所著《養病庸言》,指病人在調養過程中應遵循的六種態度與行為,分別為「知、忘、拒、看、耐、調燮」。此概念融合中醫「治未病」思想與情志調攝理論,強調病患需主動參與自身康復,透過內外兼修以達陰陽平衡。以下詳述其內涵:
- 知(知病因)
中醫認為「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病因是調養之首務。此處「知」包含兩層:- 辨病機:如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飲食勞倦所傷。
- 察體質:依《靈樞·通天》「五態之人」或後世九種體質分類,了解自身陰陽虛實,方能對證調攝。
-
忘(忘憂慮)
情志過極易傷及五臟(怒傷肝、喜傷心等),故需「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沈氏主張以「忘」釋懷憂思,實合《黃帝內經》「精神內守」之旨,可透過靜坐、書畫等移情易性之法疏導氣機。 - 拒(杜源防變)
「拒」即截斷病勢,防其傳變,如《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臨床上,外避邪氣(如虛邪賊風)、內節嗜欲(如戒菸酒、忌生冷),皆屬「治未病」範疇。 - 看(析轉歸)
指觀察病情進退,預判愈後。中醫重視「司外揣內」,透過四診(望聞問切)追蹤症狀變化,如舌苔由白轉黃提示病邪化熱,脈象從沉緊轉緩和則示正氣來復。此項需醫患協作,細察微兆。 - 耐(持耐心)
慢性病調養貴在「守方」,如《醫學心悟》云:「漸進則有功,驟退則無效。」尤其虛證或久病,需待氣血漸充、臟腑自和,不可急求速效。沈氏強調「耐」字,亦暗合「久病入絡」者當緩圖通瘀之理。 -
調燮(調理日常生活)
「調燮」一詞本指協調陰陽,引申為起居、飲食、勞逸的整體平衡。具體包括:- 起居:法四時調攝,如《素問》「春夜臥早起,冬早臥晚起」。
- 飲食:依體質擇五味,如陰虛者宜甘潤,濕盛者忌肥甘。
- 勞逸:「形勞而不倦」(《千金要方》),適度導引(如八段錦)以宣通經絡。
學理淵源
「六務」實為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實踐延伸。其核心在於「以平為期」,透過患者自主調適,配合醫者指導,使氣血調和、陰陽相濟。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亦強調「調護得宜」,與沈氏之論互為呼應,共構中醫養病學的細緻框架。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