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瀉之中醫名詞詳解

在中醫學中,「六瀉」為六種常見泄瀉證型的總稱,首見於明代醫家方隅所著《醫林繩墨·洩瀉》:「瀉有六焉,脾、胃、腸、瘕、洞、食積是也。」此分類依據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系統區分不同泄瀉類型,現詳述如下:


1. 脾瀉(脾虛泄瀉)

  • 病機:因脾陽不足,運化失職,水穀不化,清濁不分而下注大腸。
  • 證候:大便溏薄、時輕時重,夾未消化食物,腹脹隱痛,食後尤甚;伴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濡弱。
  • 治法:健脾益氣,溫中止瀉,常用參苓白朮散、理中湯加減。

2. 胃瀉(胃氣不降泄瀉)

  • 病機: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嘔,下迫則瀉,多與外感或飲食傷胃相關。
  • 證候:泄瀉伴噁心嘔吐、脘痞噯腐,瀉下物酸臭,舌苔厚膩,脈滑數。
  • 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或半夏瀉心湯化裁。

3. 腸瀉(大腸濕熱泄瀉)

  • 病機:濕熱蘊結大腸,傳導失常,常見於暑濕或飲食不潔所致。
  • 證候:暴注下迫、肛門灼熱,糞色黃褐臭穢,腹痛即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治法:清熱利濕,調氣止瀉,代表方為葛根芩連湯或芍藥湯。

4. 洞瀉(腎瀉/五更瀉)

  • 病機:命門火衰,腎陽不能溫煦脾土,黎明陽氣未振時陰寒內盛。
  • 證候:晨起腹鳴即瀉(五更瀉),完穀不化,腹部冷痛,腰膝酸冷,舌淡胖,脈沉細。
  • 治法:溫補命門,澀腸止瀉,方選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

5. 瘕瀉(氣滯泄瀉)

  • 病機:肝氣鬱結,橫逆犯脾,氣機阻滯,形成瘕聚而致瀉,時發時止。
  • 證候:腹痛即瀉、瀉後痛減,排便不暢,脅脹噯氣,情緒波動時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治法:疏肝解鬱,健脾調中,常用痛瀉要方合柴胡疏肝散。

6. 食積瀉(傷食泄瀉)

  • 病機:飲食過量或恣食肥甘,宿食停滯,脾胃受損,腐熟不及。
  • 證候:瀉下臭穢如敗卵,脘腹脹滿拒按,噯吐酸腐,矢氣頻作,舌苔垢膩,脈滑實。
  • 治法:消食導滯,通因通用,方用枳實導滯丸或木香檳榔丸。

中醫辨證要點
六瀉雖均以「泄瀉」為主症,然病位有脾、胃、腸、腎之異,病性分虛、實、寒、熱之別。臨床須詳察糞質、氣味、伴隨症狀及舌脈,以明病機,方能對證施治。如《景岳全書》所言:「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然六瀉之治,或健脾、或溫腎、或疏肝、或清腸,總需切中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