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畜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畜癇
病名:六畜癇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癇證分類,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五。其命名依據癇證發作時患者所發之叫聲及形體動作,模擬六種家畜之特徵,分為馬癇、牛癇、羊癇、豬癇、犬癇、雞癇六類。此分類法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癇證的細緻觀察,亦體現中醫「取象比類」之思維,將病症與自然現象相聯繫,以助辨證施治。
六畜癇之分類與特徵
-
馬癇
- 發作時叫聲如馬嘶,患者多搖頭揚蹄(肢體抽動劇烈),面青唇紫,雙目上視。
- 中醫認為多因「肝風內動」所致,肝主筋,風性善動,故抽搐明顯。
-
牛癇
- 叫聲低沉如牛鳴,發作時頭項強直,角弓反張(背部反折如弓),兼見腹脹。
- 多責之於「脾胃痰濕壅塞」,痰濁上蒙清竅,阻滯經絡。
-
羊癇
- 叫聲似羊咩,發作時頻頻眨眼,四肢小幅抽動,或見吐涎沫。
- 與「心肝火旺」相關,火動生風,擾及神明。
-
豬癇
- 叫聲類豬嚎,發作時昏仆倒地,口吐白沫,全身鬆軟如泥。
- 多因「痰迷心竅」,痰濕內盛,阻遏氣機升降。
-
犬癇
- 叫聲如犬吠,發作時手足爬搔,躁動不安,面紅目赤。
- 屬「心火亢盛」或「陽明熱極」,熱極生風,擾動心神。
-
雞癇
- 叫聲似雞啼,發作時頭頸前伸,頻頻點頭,或單側肢體抽動。
- 多因「肝腎陰虛」,虛風內動,筋脈失養。
病因病機
六畜癇之發作,總屬「風、痰、火、瘀」為患,與五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 肝:主疏泄與藏血,肝陽化風或肝血不足,皆可致筋脈拘急。
- 心:心主神明,痰火擾心則神志昏蒙。
- 脾:脾虛生痰,痰濁上泛,蒙蔽清竅。
- 腎: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
古籍論述
《千金要方》除記載六畜癇之症狀外,亦提出針灸與方藥治法,如「馬癇取風府、鳩尾,牛癇灸大椎」等,結合「五臟俞穴」調理相應臟腑。後世醫家如《小兒藥證直訣》進一步完善,強調「癇由痰逆」之說,並發展出豁痰開竅、熄風定癇等治法。
此分類雖現代臨床少用,然其辨證思路仍具參考價值,尤其於小兒癇證之診療中,可結合體質與症狀特徵,輔助判斷病位與病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