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陽虛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陽虛汗

病證名,首見於《小兒藥證直訣》。此證因手足三陽經脈皆會於頭部,若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陽氣虛弱,固攝失司,則汗液從頭部至頸項大出不止,此為陽氣外脫之危候,屬「亡陽」範疇。

病機與表現
六陽虛汗的核心病機在於「陽虛不固」。人體陽氣具有溫煦、固攝之功,若陽氣衰微,尤其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之氣虛弱,無法斂攝津液,則汗液上湧頭項。其特徵為汗出範圍集中於頭頸,量多且清冷,常伴面色蒼白、四肢厥逆、氣息微弱等陽衰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當以「回陽救逆、固表止汗」為原則,急挽垂絕之陽氣。

  1. 固真湯:溫補脾腎之陽,適用於陽氣虛衰兼脾腎不足者,方中人參、黃耆益氣固表,附子、肉桂溫補元陽。
  2. 參附湯(人參、附子):大補元氣、回陽固脫,為急救陽氣暴脫之要方。
  3. 芪附湯(黃耆、附子):益氣固表與溫陽並重,適用於陽虛自汗兼氣弱不攝者。
  4. 回陽救急湯(附子、乾薑、人參等):針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重證,能溫通十二經脈,追復散失之陽。

中醫理論延伸
此證與「衛陽不固」之自汗有別,六陽虛汗病位更深,涉及先天陽氣衰微,非單純表虛可比。從經絡論之,頭為「諸陽之會」,三陽經氣虛則陽氣上脫,故汗出頭項;從臟腑論之,多與命門火衰、心腎陽虛相關,需峻補真陽以治本。歷代醫家亦強調,此類汗證若兼見脈微欲絕、神志昏蒙,當屬「脫證」危候,需結合灸法(如神闕、關元)以助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