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陽虛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六陽虛汗

六陽虛汗,病證名。出《小兒藥證直訣》。手足三陽經脈會於頭,如稟賦不足,陽虛不固,其汗上至頭,下至項大出不止,為亡陽的徵候。治宜回陽斂汗,用大劑固真湯、參附湯、芪附湯及回陽救急湯之類。

《小兒藥證直訣》曰:“六陽虛汗,手足三陽經脈會於頭,如稟賦不足,陽虛不固,其汗上至頭,下至項大出不止,為亡陽之候。治宜回陽斂汗,用大劑固真湯、參附湯、芪附湯及回陽救急湯之類。”

六陽虛汗是指由於陽虛不固,導致汗液大量不受控制地流出,以至亡陽的一種病證。其臨床表現為汗出不止,汗出頭部、項部尤甚,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細無力,甚至昏迷不醒。

六陽虛汗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先天稟賦不足。由於父母遺傳因素,導致孩子體質虛弱,陽氣不足。
  2. 後天失養。由於後天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或受寒受熱,或情志不遂,導致陽氣耗損。
  3. 病後虛弱。由於患病後,正氣受損,陽氣不足。

六陽虛汗的治療,以回陽斂汗為主。常用方藥有固真湯、參附湯、芪附湯、回陽救急湯等。

固真湯由附子、乾薑、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具有回陽固脫、溫經散寒的功效。主治陽虛亡陽證。

參附湯由附子、乾薑、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組成。具有回陽固脫、溫經散寒的功效。主治陽虛亡陽證。

芪附湯由黃芪、附子、乾薑、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具有回陽固脫、溫經散寒的功效。主治陽虛亡陽證。

回陽救急湯由附子、乾薑、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大棗組成。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功效。主治陽虛亡陽證。

六陽虛汗的預防,主要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熱,注意飲食調養,增強體質。如果出現汗出不止,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細無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