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鬱是中醫學中對氣、血、濕、火、痰、食等六種鬱證的統稱。「鬱」意指壅滯不通或鬱結不舒的病理狀態,元代醫家朱丹溪於《丹溪心法》提出:「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強調氣機鬱滯為百病之始,一旦氣血運行失調,其他鬱證便隨之衍生。

六鬱分述

  1. 氣鬱
    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所致,證見胸脅脹滿、噯氣頻作、情緒抑鬱。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行不暢,進而引發血鬱。
  2. 血鬱
    多由氣鬱日久,血行瘀阻,或外傷導致,表現為痛有定處、面色晦暗、舌質紫暗。血鬱可進一步影響津液代謝,形成痰濕鬱結。
  3. 濕鬱
    因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症見頭身困重、脘悶納呆、苔白膩。濕性黏滯,易阻遏氣機,加重氣鬱,或鬱久化熱成火鬱。
  4. 火鬱
    濕鬱或氣鬱化熱而生,常見心煩易怒、口苦咽乾、小便黃赤。火熱灼津為痰,故火鬱常與痰鬱並見。
  5. 痰鬱
    因氣滯或脾虛,津液凝聚成痰,症見喉中異物感、胸悶咳痰、脈滑。痰濁阻絡,又可進一步妨礙氣血運行。
  6. 食鬱
    因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表現為脘腹脹痛、噯腐吞酸。食滯中焦,易導致濕濁內生,與濕鬱互為因果。

六鬱之相互關係

朱丹溪提出「六鬱相因」之說,認為氣鬱為先導,其他鬱證多由此衍生。例如:氣滯則血瘀(血鬱),血瘀阻絡則津停成痰(痰鬱),痰濕困脾則食積不化(食鬱),鬱久化火(火鬱),火熱又耗傷陰血,形成惡性循環。臨床上六鬱常相互夾雜,如「痰氣互結」、「濕熱鬱阻」等複合病機。

治療原則

以疏理氣機為核心,朱丹溪創「越鞠丸」通治六鬱,方中香附解氣鬱、川芎行血鬱、蒼朮化濕鬱、梔子清火鬱、神麴消食鬱,而痰鬱多由氣火濕食所致,故前五鬱得解,痰鬱自除。後世醫家則依具體證型加減,如氣鬱甚者加柴胡、陳皮;血鬱配桃仁、紅花;痰鬱佐半夏、茯苓等。

六鬱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特色,不僅用於情志病,亦廣泛應用於內科雜病,如胃痛、眩暈、婦科經閉等,為臨床分析複雜病機的重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