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六之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之灸

定義與取穴
六之灸為傳統灸法之一,指同時施灸於背部膀胱經的膈俞(BL17)、肝俞(BL18)、脾俞(BL20)三對穴位,左右共六穴。此六穴均位於第7至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屬背部特定要穴,臨床常以艾炷或艾條溫灸,用以調理臟腑氣機。

中醫理論基礎

  1. 膈俞:八會穴之「血會」,主司血分疾病,具和血理氣、寬胸降逆之效。
  2. 肝俞:肝之背俞穴,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主治肝失疏泄所致之脅痛、鬱證。
  3. 脾俞:脾之背俞穴,健脾化濕、助運中焦,針對脾虛濕困之腹脹、泄瀉。

三穴配伍形成協同作用,透過溫通背俞穴,激發臟腑經氣,調節氣血陰陽,尤擅改善中焦(脾胃肝膽)功能失調。

主治範疇

  • 消化系統:胃擴張、胃痙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腸炎,此因灸法能溫補脾陽、緩解寒凝氣滯。
  • 呼吸系統:喘息、胸膜炎,藉由膈俞寬胸利膈,改善肺氣上逆。
  • 神經肌肉:橫膈膜痙攣,因肝俞舒筋解痙,配合膈俞調節局部氣機。
  • 慢性虛損:胃癌等惡病質狀態,灸法可扶正固本,提振後天之本(脾胃)。

操作特點
傳統多採用直接灸或隔薑灸,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因背俞穴與臟腑直接相應,施灸時需精確定穴,並依據病情調整灸量。此療法體現中醫「從陽引陰」的治療思路,透過背部陽經調動臟腑機能。

文獻溯源
《中國針灸學》明確記載六之灸的穴位組合與適應症,其理論可追溯至《黃帝內經》「俞募配穴」原則,強調背俞穴對內科疾病的核心調治作用。後世醫家進一步驗證其於脾胃系、情志病的療效,成為針灸學中具系統性的特色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