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六總穴>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六總穴
六總穴為歷代針灸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歸納出的六個重要經驗效穴,其理論基礎延伸自「四總穴」,並進一步補充完善。此六穴涵蓋人體多個關鍵經絡,針對廣泛病症具有顯著調治作用,充分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
六總穴組成與主治
-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 主治:脾胃虛弱、腹脹泄瀉、氣血不足,為「補氣要穴」,亦能調理下肢痿痹。
-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 定位:膝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
- 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中暑、丹毒,擅長瀉血分實熱。
-
列缺(手太陰肺經)
-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 主治:頭項強痛(「頭項尋列缺」)、咳嗽氣喘,為肺經絡穴,通調任脈。
-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 定位: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 主治:面口疾患(「面口合谷收」)、發熱無汗,具疏風解表、鎮痛之效。
-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 主治:心胸煩悶、心悸失眠(「心胸內關謀」),為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
-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 主治:脅痛、下肢痿痹(「筋會陽陵」),為筋之會穴,擅舒筋活絡。
理論依據
六總穴的選取結合經絡學說與特定穴理論,如合谷屬原穴、委中為合穴、內關為絡穴等,透過刺激這些穴位可調動經氣,平衡陰陽。其主治範圍涵蓋上中下三焦,並對應「臟腑—經絡—肢節」的聯屬關係,臨床應用時常配合辨證選穴,以增強療效。
此六穴不僅單獨使用效果顯著,亦可相互配伍,例如「合谷配太衝」開四關調氣機,「內關配足三里」和胃降逆,體現中醫整體治療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