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咯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咯血
證名,指未因咳嗽而從喉中咯出小血塊或血點之症。首見於《儒門事親·咯血衄血嗽血》。此症多因腎虛陰火挾血上逆,或心經火旺、血熱妄行所致。
病因病機
- 腎虛陰火:房勞過度傷腎,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虛火挾血上逆,發為咯血。《張氏醫通·諸血門》指出:「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其證最重,而勢甚微,常咯兩三口即止。蓋緣房勞傷腎,陰火載血而上。」若兼痰出者,乃腎虛水泛為痰,痰血相雜而咯。
- 心經火旺:心火亢盛,灼傷肺絡,血溢脈外,隨痰咯出,多見痰中帶血絲。《血證論》認為,此類咯血需清心瀉火,兼以化痰。
- 肺熱傷絡:肺中鬱熱,熱迫血行,血從喉出,其色多鮮紅,或見紫暗血塊。
臨床表現
- 喉中常有血腥氣,咯出小血塊、血點,或細碎血屑。
- 咯血量少,但反覆發作,或兼痰液帶血。
- 若屬腎虛者,多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心火旺者,則見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肺熱者,常見咳嗽、咽乾。
辨證論治
- 腎虛陰火
- 治法:滋陰降火,引血下行。
-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茜根散加減。若兼痰者,可佐二陳湯化痰。
- 心經火旺
-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導赤飲加黃連、丹皮、血余炭、蒲黃,或配合天冬、麥冬、貝母、茯苓等清肺化痰。亦可選用太平丸。
- 肺熱傷絡
- 治法:清肺瀉熱,涼血止血。
- 方藥:青餅子(青黛、杏仁等)清熱化痰,或合瀉白散加減。
古籍論述
- 《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者是也,又如細屑者亦是也。」
- 《血證論》強調心火與咯血之關係,提出「心火刑金」之病機,治療需心、肺同調。
此症雖咯血量少,但多屬內傷重證,需辨明虛實,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