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龍伯堅>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伯堅(1901-1983年),原名龍毓瑩,湖南攸縣人,為近代著名醫學家與中醫文獻學家。其學術生涯橫跨中西醫學,早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湖南省衛生廳要職。1949年後,先後擔任湖南省政府衛生處處長及中央衛生部職務,於公共衛生行政與醫學研究領域均有建樹。
中醫學術貢獻
龍氏畢生致力於中醫經典文獻的系統整理與考證,尤精於《黃帝內經》研究。其代表作《黃帝內經集解》彙集歷代注家學說,結合訓詁學與醫學理論,對經文進行校勘與詮釋,為現代研究《內經》的重要參考。另著有《現存本草書錄》,系統梳理中國古代本草學著作的存佚狀況,對中藥文獻學的發展具有奠基意義;《黃帝內經概論》則從理論架構、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層面,闡釋《內經》的核心思想與臨床應用價值。
學術特色
- 文獻考據與醫學理論結合:龍氏擅長以嚴謹的考據方法解析醫典,注重文本源流與版本校勘,同時深入探討其醫學內涵。
- 中西醫匯通視野:受現代醫學訓練的背景,使其在解讀傳統醫理時能參酌科學觀點,如從公共衛生角度分析《內經》「治未病」思想。
- 重視歷史脈絡:在《現存本草書錄》中,龍氏考證各本草著作的成書年代、內容沿革,揭示藥物學發展的歷史軌跡。
影響與評價
龍伯堅的著作被視為20世紀中醫文獻研究的典範,其對《黃帝內經》的系統整理,為後世學者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他融合傳統考據學與現代醫學方法的研究路徑,亦對當代中醫理論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