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頷

龍頷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載於唐代《千金要方》。其定位於前正中線,胸骨劍突末端(鳩尾穴)上1.5寸處,亦有文獻記載位於鳩尾穴直上1.5寸(《中國針灸學》)。此穴屬任脈循行區域,鄰近胸膈,與胃脘、氣機升降密切相關。

穴位特性與主治

龍頷穴性偏溫,具調和中焦、散寒止痛之效,傳統主治以下證候:

  1. 胃脘寒痛:因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之脘腹冷痛、痞滿,灸刺此穴可溫通局部經氣,緩解痙攣。
  2. 喘息氣逆:透過調理任脈氣機,舒緩膈肌拘急,改善氣逆不降之喘促。

刺灸方法

  • 針刺:沿皮淺刺0.3~0.5寸,手法宜輕緩,以得氣為度。
  • 艾灸
    • 艾炷灸3~5壯,適用於寒證明顯者。
    • 艾條溫和灸5~10分鐘,可配合隔薑灸以增強溫散之效。

中醫理論基礎

龍頷穴所在之位,為任脈與足陽明胃經氣血交會之處。任脈統攝諸陰,而胃經多氣多血,故刺激此穴能調和陰陽、疏通中焦氣血。其名「龍頷」,喻指穴位如龍之下頷,主司吞納與氣機調暢,與古籍中「頷厭」治喘之理相通。

此穴臨床應用較少,然於特定寒性脘痛或氣機上逆之證,配合主穴(如中脘、膻中)使用,可增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