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虎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虎石

龍虎石為中醫養生名詞,屬「秋石」之一種別稱,其名源自傳統丹道與中醫藥理論中「龍虎交媾」之象徵,喻指陰陽調和、水火既濟之態。此物自古為方士與醫家所重,多見於內丹修煉與補益方劑之中。

源流與製法

秋石之製法最早見於《本草綱目》,分「陰陽二煉」:

  • 陽煉法:以人尿為原料,經曝曬、沉澱、煅燒等工序,取其沉澱結晶,色白而質輕,稱「人中白」或「秋冰」,性溫而偏補陽。
  • 陰煉法:以童便為基,輔以地黃、茯苓等藥材共製,成品色微黃,質地細膩,性平而滋陰。

龍虎石多指陽煉秋石之精品,因古人視其為「龍(陽)虎(陰)相濟」之產物,故得名。

藥性與功用

據《證類本草》與《醫林纂要》所載,龍虎石性味鹹溫,歸腎、肺經,主要功效如下:

  1. 補益下元:助腎陽、固精氣,適用於虛冷遺精、陽痿早泄等症。
  2. 滋陰降火:陰煉者能清虛熱,治骨蒸勞嗽、口乾咽燥。
  3. 化痰止血:古方用於癆瘵咯血,取其鹹潤軟堅之性。

配伍與應用

歷代醫家常將龍虎石與他藥配伍,以增強療效:

  • 配鹿茸、蓯蓉:溫補命門,治陽衰精冷。
  • 合知母、黃柏:滋陰降火,療陰虛火旺。
  • 與沉香、硃砂同用:見於丹方,作鎮攝心神之用。

文化意涵

龍虎石之名,亦反映道家「坎離交媾」思想,其製法隱含「取坎填離」之喻,故除藥用外,亦為內丹術中調和陰陽之象徵物。

此物今雖罕用,然其結合中醫藥理與丹道養生之背景,仍為研究傳統醫學與方術文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