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龍火內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龍火內燔

病證名,為中醫臨床常見之腎火偏亢證候。「龍火」一詞,源於中醫對腎火的象徵性描述。腎屬水,藏真陰而寓元陽,其火本為生理之「命門之火」,溫煦五臟,推動氣化。然若腎陰虧虛,或相火妄動,則此火失於潛藏,亢而為害,猶如龍性升騰不羈,故稱「龍火」。「內燔」意指火邪內熾,燔灼陰液,狀若焚燒,病勢急迫。

病因病機

  1. 腎陰不足:久病耗傷、房勞過度,或熱病後期陰液虧損,致腎水不能制火,虛陽浮越。
  2. 相火妄動:情志過極、五志化火,或外邪引動,使肝腎相火失於潛藏,上擾為患。
  3. 誤治傷陰:過服溫燥藥物,或誤汗、誤下,劫耗腎陰,陽無所附而亢逆。

臨床表現

  • 上焦見症:面赤顴紅、口舌生瘡、咽喉乾痛,甚則齒衄鼻衄。
  • 中焦燥熱:心煩失眠、消渴引飲、胃中灼熱。
  • 下虛之象:腰膝痠軟、足跟疼痛、夜尿頻多,或見遺精早洩。
  •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少苔,或見裂紋;脈細數,或浮大而重按無力。

證候辨析
龍火內燔屬「本虛標實」之證,與單純實火不同。實火多見於心肝胃,其勢暴烈,伴便秘溲赤、苔黃厚;而龍火內燔乃虛中夾實,雖現熱象,卻兼陰虧之候,且其火多遊走不定,或上沖頭面,或下迫精室。此證亦需與「陰盛格陽」之戴陽證鑑別,後者為真寒假熱,面赤如妝而肢冷脈微,與龍火之真熱假寒迥異。

治法與方藥
治宜「滋陰降火,引火歸元」,不可純用寒涼直折,恐更傷其陰。常用方如:

  • 知柏地黃丸:滋腎陰而瀉相火,適用於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
  • 大補陰丸(熟地、龜板、黃柏、知母):峻補真陰,潛降虛火。
  • 肉桂引火湯(驗方):於滋陰藥中佐少量肉桂,導龍入海,使浮火下歸腎宅。

相關理論延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龍火即屬「壯火食氣」之病理狀態。明代張景岳強調「陽非有餘,陰常不足」,龍火內燔正合此理,治療首重填精養陰,佐以清泄,方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