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後腹脹滿悶嘔吐不定

此證屬產後常見病候之一,首載於宋代《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其病機主要因產後敗血未盡,瘀滯內阻,影響脾胃氣機所致。中醫認為,產後氣血驟虛,若惡露不暢,敗血散滯於脾胃經絡,則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遂發為腹脹滿悶、嘔吐不定之症。

病因病機

  1. 敗血瘀阻脾胃:產後惡露排出不暢,瘀血內停,循經上犯脾胃。脾主運化,瘀血滯脾則中焦氣機壅塞,水穀不化而生腹脹;胃主受納,瘀血犯胃則胃氣上逆,嘔吐頻作。
  2. 氣血兩虛兼瘀:產後元氣耗傷,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加重瘀血內停,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辨證要點

  • 主症:產後腹脹如鼓、脘悶不舒,嘔吐頻繁,或吐物夾雜未消化食物,甚則嘔逆不止。
  • 兼症:或見惡露量少、色紫暗有塊,舌質暗紅、邊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 與他證鑑別:此證不同於一般食滯或寒邪犯胃之嘔脹,其特點在於「瘀血為因」,故尋常消脹止吐藥難以見效。

治法與方藥

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健脾和胃」,使瘀去新生,脾胃氣機得復。

  1. 主方加減
    • 抵聖湯(《婦人大全良方》):組成常含赤芍、當歸、人參、半夏等,功擅化瘀降逆,補虛和中。
    • 生化湯加減:以當歸、川芎、桃仁活血化瘀為基礎,酌加砂仁、陳皮理氣健脾,生薑溫中止嘔。若氣虛明顯,可加白朮、茯苓健脾滲濕。
  2. 隨證配伍
    • 瘀重者:加五靈脂、蒲黃(失笑散)以增強化瘀之效。
    • 嘔甚者:加藿香、旋覆花以降逆和胃。

相關記載

此證與「產後腹脹」有相近之處,然後者範圍較廣,或因寒凝、氣滯、血虛等所致,治法亦異。明代《景岳全書》進一步闡明:「產後嘔脹,多屬血逆,非獨氣病」,強調活血為先。清代《醫宗金鑑》則提出,若兼寒象,可佐以溫通之品如炮薑、吳茱萸。

總之,此證本虛標實,臨床需細辨瘀血與氣虛孰輕孰重,靈活運用活血、補益、理氣之法,方能切中病機。